悦享福州文史|乌山天王岭造像
乌山天王岭造像位于乌山南麓的天皇岭。
关于福州摩崖造像的最早记载,出自唐代才子欧阳詹笔下。欧阳詹《福州南涧寺上方石像记》载:唐天宝八载(749)五月六日清晨骤雨突至,南涧寺上方的一处岩石被天雷劈开,其中现出一尊庄严的佛像,所谓“一朝瓜剖,中有雕琢”。这篇文章作于贞元六年(790),离佛像现世仅41年,福州摩崖造像有案可稽的历史也由此开始。
南涧寺今已不存,旧时位于乌石山东、石塔寺西,是福州历史最悠久的名刹之一。寺始建于南朝梁大通六年(532),至唐末五代时期发展至鼎盛。由于闽王王审知在寺中增建天王殿,因而又得名南涧护国天王寺。宋代,安文头陀宴坐于此,摩崖题下“客至不点茶,相看淡如水。白云深谷中,稳坐浮生里”的名句。明清以后,寺院衰败,规模渐小。今天仍颇有规模的高爷庙,只是昔日南涧寺旧址的一小部分。

乌山天王岭释迦牟尼造像
南涧寺旧址所在,古时被称为天王崎或天王岭,今作天皇岭,以其命名的天皇岭景区是乌山历史风貌区的核心景区之一。景区中有一处摩崖造像,位于道山观弄石磴路东北侧高处的石壁上,正对高爷庙古建筑群,俗称天佛像,又作乌山天王岭造像、乌山东南坡摩崖造像。从所处位置和造像风格来看,这里很可能就是欧阳詹目睹过的著名石像。
天王岭造像共有四尊,均为浅浮雕。主尊为释迦牟尼坐佛,高约80厘米,宽48厘米,头梳螺髻,身披梵衣,袒胸露臂,面容慈祥,双手结印于盘腿之上,身有后背光,法相丰满,庄严肃穆。欧阳詹曾在文中称赞该佛像“三十二相具,八十种好备”。所谓“三十二相”与“八十种好”,都是佛教用以形容佛陀所具有的庄严德相。

乌山天王岭造像
佛像旁边的岩石上,还有三尊胁侍尊者造像,分别是弟子、菩萨、天王造像,高度均为90厘米,外有窟龛。弟子造像在最内侧,侧身跣足站立。菩萨造像居中,微侧身,足踩莲座,头饰圆光。天王造像在最外侧,立身仗剑,顶盔贯甲。有说法认为弟子像为阿难,菩萨像为大势至菩萨,因阿难与大势至菩萨通常塑于佛像右侧,该说值得商榷。此三尊造像形制大小相似,并排列于佛左,仿如欧阳詹文中“列侍环卫,品觉有序”所载。
乌山天王岭造像原貌大概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的一铺七身造像组合,现存造像显然并不完整,在佛像另一侧还应有一组对应的胁侍尊者像。由于该侧岩石被上方弥陀寺房屋的墙壁及泥土所掩,不知是否仍有保存。一铺七身造像组合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至成熟时期的典型制式,多见于北方和中原隋唐时期造像,最著名的就是洛阳龙门的大卢舍那像龛。乌山天王岭造像作为福州有文献可考的最早的摩崖造像,也反映出福州摩崖造像艺术与中原石窟造像的联系。
(撰稿:孙源智,原载2024年福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福州摩崖石刻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