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享福州文史|闽都一枝兰 清范馨香远——追忆潘主兰先生(上)
作者:张斌
潘主兰(1909—2001),原名鼎,字芸孙,初号子兰,少年自号潘主兰以行世,斋号素心。中国当代诗书画印名家。曾任第六、七届福州市政协特邀委员,市政协书画室(后改院)主任。1989年秋,潘主兰为市政协书画室题写的“翰墨缘”,至今仍珍藏在福州市政协书画院,一晃已过30余载。在纪念潘主兰先生诞辰115周年之际,我不禁回想起1962年考入福州市工艺美术专科学校,受教潘老,乃至毕业后,师生间交往的一些经历,特执笔追记,以铭记教诲,感知风范。
潘主兰为福州市政协书画室题写的“翰墨缘”
艺坛流芳 闽人荣光
潘主兰先生在世时,已被中国书法家协会称为“占主导地位老书法家,代表着今日中国书法的最高水平,不愧为我国的书法大家”。2001年6月,潘主兰谢世后不及半年,中国文联和中国书协联合颁奖,授予启功和潘主兰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成就奖”。这是国家级书法专业学术权威机构颁发的最高书法艺术奖项,首次获此终身成就奖全国仅二人,人谓“北启南潘”。潘主兰先生以诗书画印俱佳载誉艺苑,为福建省、福州市文艺界在全国赢得了殊荣,提振了闽派地域文化在海内外的传播热度,也鼓舞着年轻一代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与激情。
潘老多年艺术实践活动中,自认诗人是首位,与启功先生自述“我终身不辍的另一项事业是诗词创作”相通。潘老不少书画作品不盖名章,仅钤盖自刻的朱文“诗人”印章。潘老还以南宋诗人陆游的“此身合是诗人未”诗句篆印,以示诗人为自己身份的最爱。在诗歌艺术手法风格主张上,二老也不谋而合。潘先生1982年作的油印本《浅谈诗学入门讲稿》一书中,深入浅出论及读诗、音韵、格律、用字、诗意等,独具个人见地。先生力推诗法要用白描,诗篇近似“白话诗”。提出写诗的文字要让人能识别,词句应让人能理解,既符合旧体诗的格律法则,又要明白通晓。与启功先生说的“行文简浅显,做事诚平恒”异曲同工。潘老的诗作以百数计,仅我所知的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七发集》中,就收录了潘老师170多首诗歌,或纪事或抒怀,或题画论印,或评书游记。先生的诗学灵魂紧密连结着书画篆刻艺术创作,在题画诗中尤为突出,不妨赏读几首题写兰竹的诗:
沅湘终古集骚魂,空谷由来好托根。
不与万花颜色斗,素心相对闭柴门。
(画兰自题)
爱写秋兰读楚骚,是何意态托霜毫。
涂朱抹紫沧江笑,吾素吾行气自豪。
(题画兰)
风风雨雨不知寒,缚帚仍须仗几竿。
满地尘埃驱扫尽,虚心直作赤心看。
(题写意竹画)
潘主兰篆刻《此身合是诗人未》
潘老诗笔不仅用于题画,及至书法、篆刻都得益于诗词文学修养。先生的诗歌成就,多被人忽视。正如已故福州名贤,原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诗书画大家林锴,与潘老信札所言:“今海内知先生者,知先生甲骨文字,知先生之篆刻,复知先生之画,而鲜有知先生之尤深于诗者也。先生以书画金石置身艺苑,而独掩其尤擅者,深为先生惜之。”
情缘工艺 执教敬业
确实,世人关注潘主兰老师甲骨文书法和兰竹画者多,知先生尤深诗词和著述者少,对先生热心工艺美术教育事业,潜心研究雕刻、漆器工艺学术经历与成果,知之者更少。
潘主兰画作《朱竹》
其实,潘老生前职业以执教为主,为培养福州工艺美术行业人才呕心沥血,是工艺美术界的老先生。1956年至1970年,先生任教于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在讲授国学、书画篆刻的同时,倾心研究福州木、石雕刻和漆艺等工艺美术的历史和技艺,注入心血著述编写讲义,亲自为学生授课。
1956年10月,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创办,潘先生应聘入校任教后即着手撰写《木雕浅说》;1959年,编写讲义《寿山石及寿山石刻艺术》;1960年,手书石印漆艺《髤饰录》作为教材,同时提供给福州工艺美术厂200本作为生产技术资料;1962年,誊刻油印《雕塑理论选编》、撰写《寿山石雕讲授提纲》;1963年,将《寿山石谱》《寿山石小志》二书互为参证,以蝇头小楷眉批方式进行匡正;同年,联手著名木雕老艺人陈依媄写成《福州木雕浅说》,并亲身开课讲授;1964年,撰写《中国工艺美术常识》及教学大纲;1966年初,撰写并亲自誊刻《中国工艺美术史》;1966年5月开始,因“文革”停课,至1970年撤办离开学校后,先生仍继续修订《寿山石刻史话》一书,并誊刻油印本刊行。此外,还写有多部待成书的工艺美术文稿,这些足见老师倾心工艺美术教育事业。即便退休后,许多工艺美术学校毕业生与潘老保持密切关系,无论题赠手书或专业学问需要,先生总是力所能及地予以满足。其中潘老的高足施宝霖、郑春松、郑光中、傅永强等与潘老情谊尤深,得到精心培养,在各自学业上都取得出色成就,获得很高专业荣誉与社会影响。
1984年,雕刻厂与省文联联合举办“寿山石诗会”,先生应邀参会,与省内外文化艺术界名人黄寿祺、周哲文、郑丽生等27人冒雨登寿山,吟诗作赋。在返榕诗会上,潘老吟唱《田黄颂》三首,受到与会人员的称道,成为八闽瑰宝咏唱诗篇。福州雕刻工艺品总厂曾是福建旅游定点接待单位,是中外贵宾重点参观场所,为工作需要,潘老应要求题写了厂名和大楼横额“福建雕刻艺术中心”、艺术馆内“芝田阁”匾额,及出门花岗岩照壁“一路平安”鎏金刻字等。此外,厂庆“古闽瑰宝展新姿”贺辞、《福州雕刻艺术》画册题词等都是先生留下的手书墨宝,无不呈现潘老与工艺美术的不解情缘。
(作者系福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原载《福州文史》202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