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政协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要闻简讯>政协新闻

悦享福州文史|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中叶福州港的洋行概述

发布时间:2025-05-13 信息来源: 市政协 字号:【

  作者:杨济亮

 

  福州是中国五个通商口岸中最迟开埠的,时间是1844年7月3日。1853年前虽有英国人记连、康普登到福州经商,皆因无法经营而返国。可以说,在五口通商的最初十年,福州基本没有外商的商业活动,直到1853年才有所改变。当时由于太平天国的战火切断了陆路通往广州、上海的茶路,福州是产茶区唯一能维持交通的口岸。美国的旗昌洋行率先落户福州,继之而来的有怡和洋行、宝顺洋行、琼记洋行。至1854年,已有7家经营茶叶的洋行。除了上述三家,还有英商来士洋行、太平洋行、捷顺洋行和美国的隆顺洋行。1855年,外侨已不下28人,其中17人是商人。有利可图的茶业吸引了更多的外商,至1858年,英国就由2家增至21家,其中著名的洋行还有华记、乾记等。据1867年闽海关贸易报告统计,福州已有15家英国洋行,3家美国洋行,2家德国商行,3家银行,2家货栈和1个印刷局。1888年,德国的禅臣洋行也设立了分行,经营茶叶的输德贸易。到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洋行茶行密如栉比”。《闽海关十年报告》(1882-1891)中称“福州开始成为世界茶叶贸易的著名中心地”。到1891年,福州港的洋行有17个,它们分别是义和、易昌、华记、舒记、仙兴、禅臣、太平、兴隆、生记、义利、同祥、同珍、盛昌、旗昌、万兴、天祥、太兴。这些洋行大都在福州南台仓前山江边建楼房,盖仓库,筑码头,设屯船,肆行无阻地从事毒品贩卖、茶叶输出等业务,控制福州港的进出贸易。如港口输出之最大宗货物——茶叶,其出口国外即多由洋行操纵,仅在“1855年有不下157390磅茶由5个经营茶叶的外国商行(3个英国商行和2个美国商行)运往外国市场”。其他如洋货进口贸易等亦深受外国洋行控制。

 

贸易兴盛的福州港


  福州开埠不久,外国传教士、商人、旅行者等陆续来到福州。传教士施美夫在他的《福州日记》中写道:“福州从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上,在新开五口中重要性仅次于广州。”英人将居留、贸易的区域选在位于闽江南岸的仓前山一带。1855年2月,经清廷批准,英国领事租借仓前山天安寺双江台后围墙内山园两段为建造领事署的地基,英国商民等则租借附近观音井等处屋地“为储货栖身之所”。此后,陆续来到福州的各国领事、商民也纷纷在这里租借土地,建造领事馆及各种房屋,设立茶厂、茶仓,创建保险、航运、贸易、邮电公司,逐渐形成有着众多洋行、医院、教堂、学校等外国人建筑的居留区。

 

  从现藏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的1850-1860年福州府地图,可以看到18家洋行分布于台江苍霞、中洲岛、仓山泛船浦一带。福州至今还留下不少与洋行相关的路名和地名,如苍霞恒昌埕、仓山汇丰弄、禅臣花园、太古坪、禅臣埕、义和埕,还有与洋行相关的道头(码头)如亚细亚道、美打道(烟土)、怡大道、华记道、德兴道、怡和道、天祥道、义兴道、源昌道、禅臣道等。洋行多了,他们便雇佣一些中国人充当买办,其中大多数为广东人。广东人聚居在前街附近的粤华坊,还有广东会馆。广东人居住的民房叫里坊广东厝,如九如坊、友善坊、瑞荣坊、永南里、同善里、安定里、多福里、纯仁里和仁和里等。

 

美丰银行旧址


  福州长夏,天气炎热,1873年(一说1882年3月),冰块和汽水开始在福州本地生产。至1879年,丹尼尔(Dunnil)和布洛克(Brockett)在此开办裁缝店和运动用品店,同时经营福州饭店,给外侨商人的舒适生活提供了保障。1882年,金宝(H.Campbell)亦为这个小社区开办了首家美发店。这里还有药房、面包店和不可或缺的公众会计师威克斯(C.D.Weeks)。最初的外国银行之一印度商业银行,1863年率先在此设立代理处。1842年成立于孟买的丽如银行,1886年成为第一家在福州开设办事处的银行。第二年,汇丰银行也在榕开设了分行。1882年,福州有外国侨民202人,到1891年就增加到351人。但这种增长不完全是从事商业的人口,更多的是教会会员的增加。

 

  甲午战争后,外商来华办厂进入高潮,锯木厂、火柴厂等也办起来了。1899年,英商德兴洋行在台江苍霞创办了耀明火柴公司。因其原材料是易折断的马尾松,导致火柴销量不佳,公司亏损巨大,1903年,由天祥洋行接手,改名“福建火柴厂”,并与福州本地商人合资经营。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公司终于1905年倒闭。

 

  据仓山区建筑工程局初步调查,1949年以前,外国在仓前山一带开设大、小洋行有95家。建筑物多为2、3层西式楼房、红砖墙、瓦屋顶,有的附设仓库、庭院等。1949年后,这些洋行多作为商业场所,或作机关、部队用房,或作民居,保存较完好。有代表性的洋行建筑物如“怡和”“天祥”“美丰”等洋行。

 

  (作者系福州市社科院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福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原载《福州文史》2024年第4期,本文略有删节)

附件下载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