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政协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要闻简讯>政协新闻

【人民政协报·休闲周刊】系列十二 舌尖上的福州味道

发布时间:2018-06-12 信息来源: 市政协 字号:【

   “福州菜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八个字,汤汤水水,黏黏糊糊。”

  抵达福州的第一顿饭,福州当地人便如此介绍。再放眼桌上,一桌菜两份汤,一份清汤,一份勾芡,真是对这八个字的佐证。 

  一个地方的文化,餐桌从来都是重要体现之一。 

  而了解福州菜,佛跳墙是不可不说的。 

  “以福州菜为代表的闽菜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民间用汤汤水水,黏黏糊糊来形容福州菜,我认为是不全面的。”佛跳墙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闽菜大师杨伟华一开口,便是认识闽菜的另一个维度。 

  还是先从佛跳墙说起。福州名菜佛跳墙的发源地,就是杨伟华所在的聚春园。据他介绍,光绪二十五年,这道菜由福州衙门厨子郑春发改良研制而成,他开设“聚春园”菜馆时,就以这道菜轰动福州。当时,一位诗人品尝后即兴称赞“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从此,引用诗句之意的“佛跳墙”便成为正名,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2008年6月,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对于佛跳墙制作技艺,杨伟华感叹,这是用时间磨出来的艺术。 

  除了食材、原料众多,佛跳墙制作工序也十分繁琐。“佛跳墙生产制作的周期比较长,主要的是干货鱼翅、辽参还有干鲍的泡发周期比较长,需要大概五六天,再加上烹饪,要七八天的程序。所以我们每天都在周而复始的准备下一个阶段的原材料。 

  杨伟华说,由于集合了众多名贵食材煨于坛中,要做到各种食材互为渗透,味中有味,不仅在食材选择上也极为慎重,在食材摆放顺序上也有讲究。 

  “上面是鱼翅鲍鱼,吃到后面有点腻了,吃点带脆感的花菇之类,才能吃出层次感。”杨伟华深耕闽菜数十年,犹如细火慢炖的佛跳墙一般,他对闽菜的理解有了另一番滋味。 

  一个地方的饮食文化,总是与这个城市的历史地理密切相关。 

  杨伟华说,福州水系发达,以前水路交通靠船,乘船过程中容易晕船,于是当地人养成了喝酸辣汤的习惯,是为了减轻晕船不适。“也正因为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福州人养成了爱喝汤的习惯。”杨伟华说,酒糟文化也是福州菜的一个重要特色。 

  在福州,几乎家家都酿有青红酒。当地人善于将食材物尽其用,青红酒用完以后,剩余的青红酒糟也是烹饪和腌制各式菜肴的好材料。“红糟不仅具有独特的香味,以及天然的红色色泽,还具有防腐去腥,增加香味、鲜味和调色的作用。用青红酒糟烹制而成的红糟肉,红糟鱼,色泽红艳,酒香逼人。”杨伟华说,福州菜还十分讲究刀工,慢炖,体现的都是福州人文化风格。 

  佛跳墙是福州菜最有代表性的品类,近年来,为传承佛跳墙制作技艺,杨伟华成立了杨伟华劳模工作室,教授年轻厨师,传承佛跳墙技艺。 

  “下阶段,我们还将继续在原辅材料使用的拓展,菜品色、香、味、形、器及营养搭配、烹调制作技术等方面进行探索,为佛跳墙等闽菜不断注入时代元素,赋予新特色。”杨伟华认为,传统加上一点时尚创意元素,就是创新。按季节推菜品,打养生牌,借鉴西餐装盘技巧,结合文化典故,这不是味道的革命,而是舌尖的文化。 

附件下载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