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政协|福州市政协:了解你生活的城 用书籍架起文史与大众的桥梁

在福州,鼓岭的百年洋房藏着跨文化交流的往事,冶山的汉代遗址镌刻着城市的根脉密码,这些散落在时光里的闽都记忆,正通过福州市政协“书香政协”的系列实践,从书页间走进大众生活。近年来,市政协以“编书、送书、读书、讲书”为抓手,用一个个具体举措让文史资料“活”起来,以“书香政协”之力为“书香榕城”注入闽都文化新动能。

专柜“遍地开花”让文史书籍触手可
“没想到在社区就能读到《鼓岭史话》,书里写的百年前外国友人在鼓岭避暑的故事,比旅游攻略还生动!”家住福州鼓楼区军门社区的林阿姨,常在社区“书香政协”专柜翻阅文史书籍。
2025年以来,市政协推进“书香政协八进”活动,让专柜成为文化传播的“毛细血管”。在三坊七巷政协委员联系点,《三坊七巷史话》成了游客了解古厝文化的“导览手册”;在福州延安中学等校园,《福州摩崖石刻史话》《冶山史话》等书籍被纳入课外读物,助力闽都文化融入书香校园建设;在驻榕部队营房,《福州船政文史资料》让官兵们在阅读中读懂驻地历史;在永泰县嵩口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永阳选粹》让村民重拾家乡的民俗记忆。
截至目前,全市已在政协委员联系点、机关、学校、企业、社区、乡村、部队、派出所、景区等场所设立60多个专柜,发放“文史资料”“史话”“叙事”三大系列书籍等3000余册,每一个专柜都成为了一处微型书房。
讲堂“圈粉无数”让文史故事入耳入心
“大家知道福州坊巷发展的时空背景是什么吗?里坊制度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7月27日,在鳌峰书院举办的“悦享福州文史讲堂”第六期活动中,福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原主任、文史馆顾问杨凡以“坊巷春秋——三坊七巷文脉梳理”为主题,为现场百余名文史爱好者梳理了三坊七巷文脉发展历程,还通过名门世家案例解析了文化的传承与转型,互动环节里听众提问踊跃,气氛热烈。
这样的讲堂为今年首创,全年共举办10次,每次都有鲜明主题与扎实史料支撑:3月,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原馆长、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方宝川主讲《清代福州四大书院藏书》,追溯福州书院的源起,解析其独有的文化底蕴;5月,福建省文史馆原馆长、福州市政协文史馆顾问卢美松与福州晚报编委、福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危砖黄共同探讨“福州中轴线——城市脉络与文脉传承”;同月,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悦以“左宗棠与船政”为主题,带领近百名文史爱好者一同回顾近代中国海防建设的壮阔历程……全年累计参与人数超千人次,不少家长带着孩子“追更”,让闽都文化在亲子共读中代代相传。
多元联动“破圈”让文史传承有声有色
在“2025年海峡读者嘉年华”福州书展上,市政协的“书香榕城”展台前人头攒动。书展启幕前,市政协联合福州日报社在“书香榕城”公众号推出“读闽都文化·赢精品书籍”活动,以“福州脱胎漆器的核心技艺是什么”“三坊七巷里坊制度特点”等题目为“钥匙”,送出200本《鼓岭史话》《冶山史话》。
市民李女士答对非遗技艺相关题目后领到《福州文史资料41辑——福州脱胎漆器与漆画》,她一遍翻看一遍惊喜道:“书里的髹漆讲解得太详细了,我这才懂得非遗有多精妙。”书展现场展出的20多种文史书籍中,《叙事——海外福州华侨华人的集体记忆》吸引了印尼侨胞王先生,他说:“要带回去给孩子看祖辈的故事。”
此外,市政协联合福州晚报开设“书香政协”专栏,每月一期展现阶段性成果,收获广泛好评。“福州政协”微信公众号的“悦享福州文史”专栏全年刊发近40篇文章,让更多人通过屏幕读懂闽都文化。每季度,市政协还会向机关推荐好书并附思考题,引导干部职工深读细悟,让阅读成为工作常态。
从社区专柜的一本本《史话》,到讲堂上的一场场讲解,再到书展里的一次次互动,福州市政协的“书香政协”实践,让深厚悠久的闽都文化变得可触、可听、可感。这份浸润着墨香的文化力量,正持续为建设“书香榕城”添砖加瓦,让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焕发更持久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