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史资料看闽都文化 42|福州文庙保护修复的两段往事
作者:陈炘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常务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福州市孔庙保管所原所长,文博研究馆员
一、“汉江秋阳”“金色玉振”石刻的保护
棂星门,棂星即天田星,或称灵星,据载称:汉高祖刘邦,凡祭天,先祀灵星。宋《景定建康志》《金陵新志》所载,“以尊天者尊孔”亦称“先师门”,为石牌坊式建筑,现存属明代所建。六柱三开间,中间高,两边低,对称布局。每根柱脚均使用两块夹杆石,前后对夹锁固。造型古朴典雅。左右另辟拱门方便出入。东、西两翼墙上镶嵌着“江汉秋阳”“金声玉振”联句石刻,花岗岩,长2.62米、宽0.73米,楷书、阴文。
“江汉秋阳”见《孟子·滕文公·上》载“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河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按今人可以解释为:“从前孔子逝世,他的学生们为他守孝三年之后,才收拾行李准备回家。他们走进子贡的住处与他作揖告别,彼此相顾痛哭,泣不成声,随后挥泪离去。子贡送走同学,又返回到孔子的墓地,在祭场上搭了住棚,又独自为孔子守墓三年,才肯回家。过了些时候,子夏、子张、子游等同学认为有若的相貌有点像孔子,便想要用过去敬事孔子的礼节来敬事他,竭力地要曾子同意他们的做法。曾子说:‘不行,他老人家像是用江河之水冲洗过,用夏天的阳光曝晒过,光明洁白,谁能比得上他呢?’”以此赞美孔子的道德崇高伟大。
“金声玉振”见《孟子·万章·下》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意思是说:伯夷是圣人之中清高的人;伊尹是圣人之中负责任的人;柳下惠是圣人之中随和的人;孔子是圣人之中识时务的人。孔子,称得起“集古圣今贤之大成的人”。集大成譬如奏乐,按演奏程序,“金声”,是指首先撞击镈钟宣布演奏的开始。“玉振”,是指敲击玉磬结束奏乐的过程。即有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演奏乐曲完整的过程,寓意全部都有,以此来赞誉孔子学问博大精深,且具有引领作用并到达尽善尽美的程度。
“文革”开始之时,砸烂所谓“四旧”成风,此二块石碑,眼见得就要被砸。此时,由福州市少年宫陈禧宫长、沈亮副宫长,带领同志们在这二块石碑上铺以石灰、饰以毛泽东同志为青少年书写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题词。创造性地以“红海洋”的宣传手法,有效地保护了这两块珍贵历史文物。1999年福州文庙收归文物部门,整治时凿去石灰,重现石刻碑匾原状,还福州文庙的原来面貌。
二、“福州文庙规址记”碑的保护
1999年中共福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将修复文庙列入当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就在原福州市少年宫搬迁出文庙之时,原福州市少年宫老主任、特级教师陈禧,不顾自家搬迁的繁忙,主动找到我们,深情地说:“这二块‘福州文庙规址记’碑在我手中保存了30多年了。今天它该物归原主了。”
陈禧老师接着向我们介绍了这二块“福州文庙规址记”碑。“文革”刚开始时,福州文庙大成殿内的神龛被迁移搬去鼓山涌泉寺藏经阁。“我们在平整神龛基座下的沙土中觅得这二块‘福州文庙规址记’碑。多年教师的经历和素养,让我们清醒地知道这二块‘福州文庙规址记’碑的重要文物价值。鉴于当时‘破四旧’的场景,一时只得默默地特别留心地保存了起来。改革开放的今天,百废俱兴,能在有生之年,亲手将担惊受怕保存了30多年的这二块‘福州文庙规址记’碑亲手移交给你们:一者是对中共福州市委、市人民政府为民办实事由衷的支持;二者聊表一位老教育工作者对尊师重教,重修文庙掀起科技兴国之举的欣喜之情。”直白无华的话语道出了纯洁的心灵。
经核对,陈禧老师所述“福州文庙规址记”碑存放位置与保存的“咸丰元年(1851)重建福州文庙碑记”中记述的“……尺寸规址刻坎于神座下”大致相同。该碑对研究咸丰元年(1851)重建福州文庙的规址、构架、用材以及施工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实物资料。更让我们深深地感受陈禧老师保护国家珍贵文物的拳拳之心,他是我们文物工作者终身学习的楷模。
“福州文庙规址记”碑二块,分别长36cm,宽28.8cm,厚2cm和长36.2cm,宽28.2cm,厚2cm,碑为将乐石,碑呈长方形,碑首竖阴刻“福州文庙规址记”。二碑正文楷书23行,计262字,落款3行29字,字径1.3cm×1.3cm。碑文由郭柏荫书写,宋钟鸣镌字。二碑保护完好。
(原载2017年《叙事——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集体记忆》,本文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