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享福州文史|心藏大畏 “匏”含深情——汉陶匏壶捐赠侧记
作者:张振玉
博物馆作为“藏千年之瑰宝,聚文物之精华”的神圣文化殿堂,是衡量一座城市文明建设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之一。福州市博物馆作为展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之7000多年文明史和2200多年建城史的重要窗口,通过讲好城市的文物故事,让文物说话,叙述悠远的闽都历史。今天与大家一起分享的是福州市博物馆珍藏“汉弦纹双系灰陶匏壶”捐赠的前世今生。
汉弦纹双系灰陶匏壶
汉弦纹双系灰陶匏壶,为泥质灰陶壶,微侈口,长颈,广弧肩,对称的桥形双耳,鼓腹,平底微内凹,高21厘米、口径3.5厘米、腹围18厘米、底径12厘米。壶身现灰泥陶本色,陶胎干净,坚固致密,壶肩与上腹部饰有四组弦纹,每组三道,器型端庄,造型简洁明朗,美观实用,具有西汉中期闽江下游陶器的风格,是一件融严格的淘泥工艺、成熟的轮制技术、简朴的原始审美于一体的镇馆之宝。
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福州市委党校林利本副教授,正在家里闭目养神、纳凉午休,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了他。原来,在福州金鸡山的一处基建工地上,工人们挖出了一件沾满泥巴,酷似壶形的陶壶。对于如何处置此物,工人们意见不一,并发生争执。有的认为这肯定是随葬品,不吉利,应赶快砸碎;有的认为,这是古代留下来的,有年代、有历史、有价值,应保护好。争执不下,大家也不敢贸然处理,暂留在工地上。得知该消息后,林利本老师立即动身,骑上自行车,顶着烈日直奔金鸡山工地。当他看到浑身被泥巴包裹的陶匏壶还静静地躺在工棚时,悬着的心也放下来了。他端详着,心里已经有了答案——这肯定是一件难得的文物精品。他召集挖出该陶匏壶的工人们,在工地上给他们普及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风俗习惯的相关知识,同时自掏腰包,购买了一箱啤酒犒劳工人们,后将该陶匏壶带回家进行维保处理和研究。2000年元旦,福州市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福州市民以实际行动,诠释并践行了“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内涵和责任,市民共向福州市博物馆无偿捐赠100多件各类民间收藏品,经专家鉴定,其中品相最好、文物级别最高的,就数这件由林利本副教授捐赠的“汉弦纹双系灰陶匏壶”。
对此件文物的感悟,唯有敬畏,方能释怀。
一是敬畏自然。古人在生活中大多是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来进行发明创造。匏即匏瓜,葫芦的一种,俗称瓢葫芦,对半剖开可以做水瓢。匏也被制作成其他酒器,如“匏爵”“匏樽”等,《诗经》曰:“执豕于牢,酌之用匏。”也被制作成乐器,如“匏笙”,为乐器中的八音之一,《文心雕龙》曰:“动心惊耳,逸响笙匏。”陶匏壶以匏瓜为原型,体现了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对自然的依赖与审美,葫芦作为常见的农家器物,象征着自足、闲适的田园生活,壶型设计中的圆润弦纹线条和饱满的壶身,正是对这种生活情趣的浓缩表达。土在中国文化中承载着深厚而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它不仅代表着物质世界的根基,也是精神信仰的符号,贯穿着中华文明对自然、家国、生命的认知。在农耕文明时代,土是农业生产的基石,《管子》称:“地者,万物之本原。”《说文解字》曰:“地之吐生物者。”从祭祀与信仰角度看,人们通过祭祀土地神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家宅平安。该陶匏壶的原材料就是取之于自然的泥土,烧造成功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用品,从而提升生活品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取之于自然,又反哺于自然的灵感和理念,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土地的敬畏之心,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
二是敬畏生命。该陶匏壶器身上共装饰有三组十二条弦纹,而弦纹的内涵和寓意是源于江、河、湖、海那连绵不断、延绵亘久的水波纹。因为水是生命之源,水是希望之源,水又是“万物之母”,因此,水滋润万物,哺育生命。《论语》曰:“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道德经》曰:“上善若水。”设计者将水波纹的动态、飘逸、无欲、无畏,象征源远流长的生命理念,用固定、静态、简约且朴实无华地装饰在壶身上,让装饰在壶身上的每一条弦纹,犹如生活在大自然的每一条生命灵魂一样,以它那永不干涸的热情,滋润世间每一个角落,让生命之花在大地上尽情绽放,同时,它又如诗如画地流淌在时间的长河中,滋养了生命,更见证了生命从简单到复杂的壮丽历程,让人们由然而生对生命的敬畏。
三是敬畏匠艺。一方面体现在精湛的制作工艺,从淘泥、拉胚、烧造等整个工艺流程,可谓是一气呵成,器身洁净、规整匀称,装饰在壶身上的弦纹简洁流畅,没有断痕的现象,彰显出古代工匠已熟练掌握制陶的轮制技术。另一方面体现在把“简约而不简单”的审美追求,运用到陶匏壶的装饰中去。俗话说“凡纹必有意”,因“弦”与“连”谐音,被赋予“连绵不断”“连续繁衍”的寓意,常用于表达对家族延续、子孙昌盛的祈愿。在古代陶器上,其简洁的线条装饰,隐含着秩序与永恒的意味。因此,弦纹的简单、朴实,看似不起眼的装饰,却让该陶匏壶呈现出有立体、直感、超凡脱俗的艺术美,把简单运用到极致就是超凡脱俗,充分反映出先人对“简约而不简单”的审美追求。
四是敬畏平凡。收藏并无偿将该陶匏壶捐赠给福州市博物馆的“宝藏守护者”林利本,是福州市委党校副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同时也是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在各大报刊上发表数百篇学术研究文章。他是从事教学研究的一名普通的知识分子,一生勤奋上进,在烈日炎炎的工地,在工人铁镐下抢救下来的陶匏壶这一珍贵文物,并无偿捐赠给福州市博物馆收藏,体现出他对文物保护的善举和情怀。如今,我们似乎能从陶匏壶中闻到其醇香的酒味,从陶匏壶中触摸到宝藏捐赠者的情怀和温度,油然而生对他的敬佩和敬畏。我们不仅要敬畏他平凡的一生,更要敬畏他不平凡的善举。
(原载《福州文史》2025年第2期,作者系福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福州市博物馆原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