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政协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各专委会>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头条要闻

悦享福州文史|林则徐等升山寺题刻

发布时间:2025-08-27 信息来源: 市政协 字号:【

  道光庚戌夏,邑人林则徐、郭柏苍同蜀李惺游升山寺。

 

林则徐等“游升山寺”题刻


  这段石刻位于新店镇升山的升山寺后。升山寺始建于南朝陈天嘉三年(562)。升山,原名飞山、飞来峰,相传越王勾践时一夜从会稽飞来。升山寺后山有一巨石平整如台,传说唐代僧人任敦在此“飞升”,因此台名任公台。这段摩崖位于与任公台相邻的岩壁,是民族英雄林则徐在福州现存少有的摩崖石刻之一。

 

  升山寺作为福州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历代不少文人墨客都来此朝拜,并吟诗作赋。在林则徐之前,唐朝周朴,宋代曾巩、陈襄、李纲,明代陈亮等都曾游玩此寺。

 

  清道光三十年(1850)3月,林则徐辞去云贵总督之职,回福州疗养。这一年夏天,65岁的林则徐在忘年交郭柏苍陪同下,与四川来的好友李惺一起,同游升山,留下他临终前最后一段行迹记录。同年11月,林则徐担任钦差大臣赴广西,病逝于广东普宁,次年归葬福州金狮山南坡。金狮山在升山对面,这个墓圹是林则徐在1826年为父母与自己选择的终寝地。

 

  据传林则徐与升山有很深的渊源。乾隆年间,村中有富户聂圣言在家中开设私塾。一日,他到城中办事,路过林家,见年幼的林则徐天资聪慧,但家境清寒,便找到其父林宾日,表明对林则徐的期望之心,并提出带到家中边读书边帮工。于是,林则徐就到离家约六公里外的升山村,在聂氏祠堂读书,还上升山放牛,暇时,入升山寺观赏古迹,度过了一段难忘的童年时光。林则徐中举后,还特地到升山村拜聂氏祠堂。

 

升山寺


  同游升山寺时,郭柏苍才35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他在《郭氏丛刻·送李伯子游武夷山序》中透露了此行由来:道光庚戌挟一僧人、一羽人从西粤游武夷山,适林俟村宫保退处林下,苍乃引二老上旗鼓,过马鞍墓林,宿玄沙寺,登升山,先生于金狮山、任公台皆镌石纪游焉。

 

  由此可知,三人此行走了不少地方,金狮山马鞍墓林也留下题刻,皆是李惺(字伯子)所书。犹存。

 

  郭柏苍在陪二老游玩之时,也为升山石刻赋诗曰:

 

宇内神仙窟宅多,断崖绝壁不胜磨。

携僧渡海聊遗世,采药还山且养疴。

暑雨初过凉白发,江云暂敛露青螺。

书生未有忧时策,独上高台一放歌。

 

  李惺(1787—1864),字伯子,号西沤,四川垫江人。嘉庆二十二年(1817)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检讨,旋迁国子监司业,调詹事府左春坊赞善。以亲老乞休归养,主教成都锦江书院近20年。学问渊博,著述宏富。著有《西沤全集》《西沤外集》《老学究》等书,为蜀中名家。

 

  值得一提的是,郭柏苍对此次游玩念念不忘。金狮山林则徐墓往上是郭柏苍家族墓。墓前侧岩石上,有一段郭柏苍纪念林则徐、李惺登金狮山而作的摩崖石刻:

 

山木恐不珍,奇树求琐琐。

磨岩恐不精,大书凿颗颗。

坏土殚心力,吾意在受果。

彭殇同一丘,逝者如星火。

有生无不化,千岁亦虚左。

自古有斯山,埋骨想已夥。

当年坟中人,智虑皆如我。

青天照白头,默默垄头坐。

 

  道光庚戌夏,李惺、林则徐登;同治戊辰仲秋,郭柏苍书题福州金狮山墓下。

 

  (撰稿:张浩清,原载2024年福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福州摩崖石刻史话》)

附件下载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