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政协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各专委会>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头条要闻

悦享福州文史|“墨涵于情 游艺于廉”——徐悲鸿《伯乐相马图》

发布时间:2025-06-10 信息来源: 市政协 字号:【

  作者:张振玉

 

  1928年的夏天,徐悲鸿应时任福建省教育厅厅长黄孟圭的邀请,携家眷、学生辗转来到福州,参加福建省第一届美术展览会。在展览会上,徐悲鸿对陈子奋的作品非常欣赏。他在后来的一封书信中称赞陈子奋的篆刻作品:“足下于印,固无所不可,当代印人,精巧若寿石工,奇岸若齐白石,典雅则乔大壮,文秀若钱瘦铁。丁佛言、汤临泽等亦时有精作,而雄浑则无过于兄者。”8月21日,徐悲鸿乘坐黄包车到宿月草堂造访陈子奋,两位富有才情的艺术家一见如故,促膝谈艺。在未能尽情表达时,两人则用笔将心中话语写出来作谈。临别之时,徐悲鸿即席为陈子奋造像,陈子奋也连夜为徐悲鸿刻印三章为念。徐悲鸿收到印章后,十分欣喜,创作了《伯乐相马图》。1928年9月12日,徐悲鸿在离开福州前夕将《伯乐相马图》赠送给陈子奋。此后,二人以艺相交,开始了长达22年的友途,书信不绝,互为一生莫逆之交。徐悲鸿曾在给陈子奋的信中言:“忆此行足纪者,为获一良友,及所刻印十余方。”后来,徐悲鸿的用印多数是陈子奋篆刻的。

 

徐悲鸿《伯乐相马图》   福州市博物馆藏


  《伯乐相马图》现藏于福州市博物馆,画作横(长)138厘米,纵(宽)69厘米,左侧有题赠释文为:“戊辰(1928年)夏尽,薄游福州。乃识陈先生意芗,年未三十,已以篆刻名其家,为余制‘游于艺’‘长顑亦何伤’‘天下为公’诸章,雄奇道劲,腕力横绝,盱衡此世,罕得其匹也;画宗老莲、伯年,渐欲入宋人之室,旷怀远志,品洁学醇,实生平畏友。吾国果文艺复兴,讵不如意芗者,期之哉。兹将远别,怅然不释,聊奉此图,愿毋相忘。悲鸿画竟并志。”铃印朱文一方“困而知之”,白文一方作“徐悲鸿印”,图右下角还钤“生于忧患”的图章。

 

  陈子奋携印与徐悲鸿为挚交,亦曾题照云:“皓目四流照,隙小而无遗。大雅喜一士,如食之于饥。平生何所有,乃荷披肝知。誉之或过实,爱之宁非私。至老一无就,霜白生鬂髭。讵知金陵别,相见终无期。语声歇清响,佳作犯悬帷。掩窗坐风雨,双泪流交颐。”足见,徐悲鸿与陈子奋二人的深厚情意。

 

  俗话说“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伯乐相马图》作为徐悲鸿与陈子奋友谊发端的重要见证,是两位大师的才情、艺术、品行的交融,是融合了两位艺术大师高深的艺术涵养和高尚的精神境界的承载体。这一用心交融的画作不仅仅是一幅画作,更展现了徐悲鸿与陈子奋深厚的友谊情怀。古语有言“道不同不相为谋”,徐悲鸿与陈子奋的互相赏识,忘年佳话与两人的“志同道合”“意气相投”和类似的人生经历是密切相连的。

 

  (一)品廉:两人同出生于书画世家,一生历经艰辛,以卖画为生,然始终自强不息,都有着“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高尚品廉。徐悲鸿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自幼随其父学习诗文书画。13岁时,就跟随父亲辗转乡村,卖画为生,接济家用。17岁时,独自到上海卖画谋生,学习西方绘画,开拓艺术视野。父亲病重后,徐悲鸿挑起了养家的责任。陈子奋的父亲陈吉光是一位秀才,他精通书画、擅长篆刻。陈子奋自小随父亲学习书画和篆刻。19岁时,陈子奋的父亲不幸去世,从此,他与母亲和年幼的弟弟相依为命,以卖画刻印谋生。

 

  (二)志廉:他们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寓心于画,寓画于志。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与陈子奋都通过义卖作品募捐善款,支持抗日战争,彼此间有着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志廉情怀。徐悲鸿的不少画中都寄托着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他曾多次携带着自己的作品去南洋等地,举办画展,并将售画所得,全部捐献祖国。同样的,陈子奋也经常参加省内外的筹赈画展,为抗战出力。

 

  (三)情廉:两位大师跨越年龄,在艺术的碰撞交融中,彼此间相同的人生情怀让两人相见如故成为忘年之交。两人情志真挚共同以艺术为平台、以艺术为生活、以艺术为生命,体现了廉洁、高洁、品洁的高深艺术涵养和高度人文情廉。

 

  徐悲鸿对任伯年极为推崇,其一生对任伯年的作品广为搜集、收藏。陈子奋对任伯年作品的摹习亦是从年少时代便开始了。陈子奋13岁时,其父陈吉光就以陈老莲、任伯年等家藏画谱为蓝本,让他临摹,随后他以毕生精力深耕任氏这一画派。

 

  (四)孝廉:徐悲鸿与陈子奋都是出身于一般家庭,从小接受传统的私塾教育,双方都是中国传统的孝文化的遵循者和践行者。他们身上都有尊敬父母,恪守中国传统孝道的孝廉。

 

  两位大师把最擅长的画艺、画技全部体现在画作与为人之中,把双方的品、志、情、孝留予后人品读。

 

  “廉”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伯乐相马图》蕴藏着徐悲鸿与陈子奋廉洁的思想、信仰、知识的内涵,以解读文物中的文化故事,让文物“活”起来的方式,弘扬传统“廉”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可以激发并增强我们对廉洁文化的历史认同感。

 

  (作者系福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福州市博物馆原馆长,原载《福州文史》2025年第1期)

附件下载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