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享福州文史|朱熹乌山“清隐”榜书
朱熹“清隐”题刻
清隐。
晦翁
这段石刻位于乌山天王岭西南侧,落款行书“晦翁”。晦翁是著名理学家朱熹自号。“清”是清白与清风,流水纯净透明,环境清静整洁,“隐”即潜伏隐居。朱熹为何要在乌山题这两个字,说来还真有故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考中进士后,历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庆元六年(1200)逝世,追赠太师、徽国公,赐谥号“文”,世称朱文公。著有《大学中庸章句》《家礼》《论语集注》《孟子集注》等。
朱熹自画像
庆元元年二月,赵扩(宁宗)当上皇帝,大臣韩侂胄得势,使谏官奏赵汝愚以宗室居相位不利于社稷,赵扩贬赵汝愚至永州,后死于贬所。赵汝愚被贬,朱熹、彭龟年等奏论韩侂胄事,赵扩亦加贬逐。韩侂胄当政,凡与他意见不合者都被称为“道学之人”,后又斥道学为“伪学”,禁毁理学家《语录》等书籍,历时6年。
赵汝愚尊崇道学,当政时把朱熹从湖南召到临安,任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宁宗的老师。由于赵汝愚引荐朱熹入朝,自然而然成为韩侂胄的打击对象,韩侂胄要让赵汝愚下台,便从排斥朱熹开始。
乌塔与石塔会馆
1194年,权臣韩侂胄以内臣的有利条件,出内批罢黜了朱熹职务。不久,右丞相赵汝愚也被罢免。庆元二年十月,朝廷把道学定为“伪学”,已经60多岁的朱熹,为避“伪学禁”,只好逃回福州避难,选择乌山隐居,自嘲为“清隐”,在天王岭西南侧题下“清隐”两个大字。许多名人见朱熹在乌山,纷纷前往朱熹居住处,听朱熹讲解理学,不久朱熹又在乌山题刻“石室清隐”。
朱熹在乌石山“清隐”一段时间,朝中追打“伪学”更为猛烈,许多文人被关进大牢。朱熹闻讯,赶紧逃避到闽北老家。他从闽县出发,经侯官县白沙、大湖到了下祝。当他走到后峰村口时,只见一片白云在头顶上停止,于是在路边岩石上题写“留云”。村里人请来了石匠,精心打磨朱熹题字。
(撰稿:章礼提,原载2024年福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福州摩崖石刻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