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智库优势 凝聚政协合力——闽江河口湿地申遗专家座谈会纪实
为发挥人民政协智库优势,推进闽江河口湿地申遗工作,9月10日,庆祝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暨闽江河口湿地申遗专家座谈推进会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曹福亮视频致辞,省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郑李亭,市政协副主席林锋,长乐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陈增国,省内外专家团队成员,省、市、区三级政协委员,市政协办公厅、人资环委,市民革,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相关同志参加。
江口潮涌,湿地生机。一行人来到德成岩禅寺,深入了解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林慎思的事迹及保护工作,并眺望闽江河口湿地修复成效,为申遗文化工作建言献策;一行人走进保护区,参观候鸟栖息地景观,并实地考察保护区的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工作。
座谈会上,与会人员听取了闽江河口湿地申遗筹备情况,对申遗工作信心倍增,并发表自己的思考。
“闽江河口湿地最核心是解决生态系统完整性问题,可效仿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经验申报。”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雷光春说道。
北京镜朗生态有限公司总经理对世界遗产申报国际规则颇有研究,“整合遗产资源,打造闽江口湿地、三坊七巷及马尾船政遗址等潜力点组合,或者申报‘闽江生态走廊’自然或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具备一定的优势。”
“持续保护修复,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保障,可通过碳汇金融等方式为申遗提供融资需求。”黄海湿地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闫泽群说。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认为,福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应进一步将其与海洋经济、文化遗产、社会发展进程等因素叠加。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仝川列举了湿地科考结果并指出:“闽江河口湿地具有极高的鸟类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加强对鸟类多样性研究以及国际交流,打造国际‘朋友圈’。”
“夯实文化根基至关重要,在文化融入申遗中,还要注重地理学、生态学、民俗学、史学、社会学等学科融合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祁新华表示。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院王维奇认为,将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融入世界遗产申报的重要方面,将是湿地科学利用的典范,与此同时,通过活化文化价值,更好地促进自然生态的保护。
“立足船政造船工业文化与闽江口自然遗产整体,最大限度保护闽江口历史与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历史与自然格局等基本要素。”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研究馆员刘传标说。
闽江学院人文学院教授薛菁说,闽江河口湿地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保留了海丝文化、科举文化、理学文化等,当前,申遗前景要与海洋经济、生态修复乃至文化遗产风貌等社会发展进程叠加一起审视。
“设立文化科普教育设施,提高公众对湿地文化的认识,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和线路,并制定文化生态保护措施,可为申遗工作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和保障。”闽江学院教授潘辉如是说。
福建省文史研究馆原馆长卢美松认为,长乐文化和教育是传统优势,申遗要注重人文景观的建设,打造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湿地环境,为湿地提供文化支撑。
“融入南岛语族文化、朱子生态文化、疍民文化等,并设立主题展区,加强环境监测与科研科普,打造集多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湿地文化公园典范。”福建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福建农林大学兼职教授、朱子学研究专家马照南说道。
会上,专家学者们围绕申遗方向、路径、具体措施等,经过长期的闽江河口湿地申遗研究论证,积极贡献“金点子”。
“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将为申遗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持。”中国工程院院士曹福亮在视频致辞中说道。
长乐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陈增国表示,2021年来,区政协围绕湿地保护建设发展开展常委会专题协商1场,提案督办、对口协商、视察调研等13场,调研报告和反映社情民意信息20余篇,从加强规划设计、提升科研能力、完善配套设施、强化融合发展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献计出力。
省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郑李亭说,要把福州开放、多元、丰富的文化元素与湿地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夯实丰富独特而又深厚的文化根基。要切实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联合开展调研,召开专题协商会,举办专项民主监督、湿地宣传推广等活动,汇聚政协合力。要强化省市县三级政协联动,在加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上持续发力,聚焦湿地保护、湿地申遗工作,在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上双向发力。
市政协副主席林锋表示,要加强宣传造势、鼓浓申遗氛围,并积极面向公众广泛宣传,策划开展系列活动。要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开展合作,致力打造全国顶尖的滨海湿地人才培养基地。要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寻求破解困难堵点,不断扩大闽江河口湿地国际影响力。要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的制度优势,发挥智库优势、丰富协商形式的创新举措,开展科研考察,发挥社会影响力,为申遗工作牵线搭桥、聚智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