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十五五”规划委员话良策|积极融入省政协“三项活动” 委员建言“十五五”规划——市政协教科卫体委组织开展现场调研
4月1日,市政协副主席、一级巡视员、省文联副主席、市文联主席鄢萍带领部分市政协委员和智库专家,赴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展“建言‘十五五’规划委员话良策”现场调研。
鄢萍副主席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等重要部署,主动融入省政协“三项活动”。要坚持“一盘棋”统筹,与年度工作任务紧密结合、有机衔接,准确把握“十五五”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形势任务,聚焦省市今年联合协商课题“推动校地深度融合,促进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组织委员开展“建言十五五规划委员话良策”活动,集中各界智慧,切实提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更好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谋高招、献良策、聚共识。
市政协委员、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林子波介绍了学校基本情况、办学特色,在校地融合方面,学校充分发挥办学特色优势,与福州市多个县市区在多领域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合作,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校地融合良好局面。他认为,校地融合需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高融合精准度,全方位增强校地融合,促进校企产多方共赢,同时加强机制建设,保障校地融合可持续发展。
陈建明常委结合福州发展实际,就加强校地融合发展提出建议,他提出,要创新管理机制,激发和释放高校科技人才服务地方动能,建立高校教师服务地方考核机制。充分发挥福州大学城高校人才和科研平台优势,建立校地融合发展、校校联动服务地方机制,将大型分析测试设备和科研平台开放共享,提升利用效率。
市政协智库专家兰晓原认为,要促进校地全要素、宽领域、深层次融合,推进融合提质增效、走深走实,实现校地双向奔赴、双向赋能。校地融合,要体现在高校为当地培养特色专业的人才。人才是高校的“核心产品”,要在“新赛道”上培养特色人才,培养留在本地,而且适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才能真正体现校地深度融合。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钟建林委员建议,要做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体化发展可借助特色职业教育项目,促进人才培养高质量提升、科技成果的落地。要联动布局前沿领域,以项目为载体,整合、汇聚教育科技界的人才资源和智力。要创新教育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投入资金,增加对可转化为应用产品的教育科研成果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的扶持力度。要创新教育、科技企业“双向用人”体制机制,大力推进教育系统人才评价改革。
“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以政策引领、平台支撑、服务优化为抓手,推动校地合作成果转化成效显著,校地融合基础坚实。”在充分肯定我市校地融合工作基础上,陈锋委员建议,进一步推动校地融合,要聚焦关键环节,构建校地融合新生态,从“平台建设、机制创新、生态优化”三方面发力,构建全链条中试服务体系,打通产业化“最后一公里”加快布局中试平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成果转化内生动力。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协同发展共同体,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
何少娴委员建议,福州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核心城市,应依托高等院校和产业集群优势,着力构建市域产教融合共同体,在福州大学城建设产教融合创新园区,在“十五五”期间将福州建设成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为福州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注入核心动能。
调研中,杨培峰等委员还就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未来发展建言献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