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会呼吸”的城市统筹破解涝点难题
鼓楼区政协委员、农工党员、福州市钱塘小学屏北分校副教导陈文欣,民建福州市委会文教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天宇工程设计所所长助理、高级工程师王小幸,民建福州市委会科技委员会委员、鼓楼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工程组组长、高级工程师许晨辉反映:福州位于东南沿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每年6月至10月是台风活跃期,平均每年要受3至4个台风影响,台风带来的强降雨给福州带来了严峻的防汛任务。由于地理位置和建设标准问题,福州市区有上百个易涝点,其中一些涝点经过整治已经明显改善,仍有一些涝点未得到彻底解决。比如受“杜苏芮”台风影响,今年7月29日,福州城区10多个地段出现严重内涝,造成较大损失和生活不便。分析福州防汛工作困难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地形地貌条件不利。福州市地处闽江下游,市区四面环山,位于“碗口”底部,河网密布,地势低洼,台风来袭时山区的雨水汇集,排水能力较弱。同时,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密度增大,地表硬化程度提高,导致雨洪径流量增加,雨水无法有效渗透和蓄存,造成暴雨天气城区低洼地带的内涝。
二是防汛排涝设施老化。福州市城市排水设施建设起步较早,城区内存在一些老旧、破损、不规范的排水设施,如部分雨水管网、泵站、闸门、涵洞等,影响了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维护。部分区域的雨污分流不彻底,造成污水混入雨水管网,增加了污水处理压力和成本。
三是排水系统智能预警能力不足。城市排水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较低,缺乏有效的预测、监测、预警、调度、应急等手段和机制,不能及时而精准地掌握城市各涝点的灾情和风险,难以及时应对突发的降雨事件和内涝灾害。
四是部分工作人员及市民对防汛工作不够重视和配合。例如某些工作人员未重视日常的防汛排涝设施储备和维护,部分市民不听从政府和专家的建议和指示,在暴雨期间不必要地出行或逗留在危险区域等,也增加了防汛难度。
为此,建议:
一、加强防汛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一是加强常涝主干道标高改造,提升排水行洪能力。对五四路等市区常涝的重要主干道,做路面增高(提升标高)改造,并在主干道两侧辅路或人行道以及易涝的次一级道路等地,增加大截面浅埋透水导水管涵,提升其排水行洪能力,确保在内涝时不影响重要主干道的正常通行。二是遵循“引疏结合”原则,扩展增加泄洪人工水系。结合旧城改造,在易涝区域继续增加或拓展已有防洪排涝水系,清淤改造拓展琴亭湖、晋安湖等泄洪人工湖,进一步增强主城区北部、东部的行洪能力,适当考虑增加主城区西部(大儒世家一带)与仓山区两区域的人工水系。三是完善城市绿化建设,优化分流制排水系统。根据排水单元实际情况布局绿地、植草沟,增加雨水的渗透和蓄存空间,减少径流量和峰值流量。完善雨污分流制度,防止污染物进入雨水管网,并加强地下空间、地下停车场、下沉式隧道等的防水、排水能力。
二、升级智慧防汛系统和平台。一是扩大智慧防汛系统覆盖面。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算法等技术,实现防汛信息的实时采集、分析、预测、发布和共享,提高防汛预测和预警的精准度和时效性。学习借鉴中新天津生态城的经验,建设涵盖气象、隐患、资源、水情、智慧城市共享互联5个维度、34类信息的智慧系统,动态监控域内物资库、泵站、闸涵口门、潮位监测站点、路面易积水点、小区低洼地势等点位信息,服务防汛调度。二是提高指挥平台的透明度。实现防汛工作的全程监控、协调和处置,提高防汛应急的响应速度和效果。小到预警通知、值班提醒,大到防汛任务的全程处置,智慧防汛系统都能在关键节点自动提醒,全流程闭环,全过程追溯,让执行过程“看得见”。
三、落实“海绵城市”的理念和标准。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尽可能运用“海绵城市”材料,增加城市的雨洪消纳和利用能力,降低地表径流系数,减轻排水系统的负荷。从生态系统服务出发,通过跨尺度构建水生态基础设施,结合多类具体技术建设水生态基础设施。
四、加强防汛宣传和教育。提高全社会对防汛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参与意识,增强防灾减灾的能力和素质。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广泛宣传防汛知识和技能,普及防汛法规和规范,引导市民遵守防汛纪律和安全规则,积极配合政府和专家的指导和建议,做好自我保护和互助救援。特别要提醒部分环卫工人和市民,不要图方便把垃圾扫进下水道,堵塞排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