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政协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各专委会>调研室工作>社情民意

关于市“十四五”规划有关项目措施的建议(二)

发布时间:2021-01-13 信息来源: 市政协 字号:【

近期,市政协各参加单位、县(市)区政协和部分民主党派人士,我市“十四五”规划需要重点关注并纳入相关规划项目(科技创新、产业园区、社会事业等)提出意见建议,现加工整理报送如下:

一、科技创新方面

(一)持续加快培育创新主体,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水平。

福州市政协委员、福州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张文胜;福州市政协委员、福州市科技局社会发展与农村科技处处长郭文涛建议:一是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群,持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加速成长和奖励模式,力争“十四五”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倍增。二是发挥财政激励作用,持续推动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各类财政扶持资金优先投向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大的企业。对纳入国家研发投入统计口径的国有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比例应达到同类企业的平均水平以上,发挥在科技创新中的示范作用。三是保证创新政策及时兑现落实。重点围绕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分段补助、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已出台的激励创新政策,加大政策宣讲,提高企业知晓率,充分发挥政策红利,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水平的有效提升。

(二)高规格打造科技创新走廊

福州市政协委员、福州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林东反映:省委、省政府提出沿福厦泉轴线打造科技创新走廊、沿海科技创新产业带的战略,建议我市加强与厦门、泉州的联动,引领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提速提质发展。一是整合福州区域空间、平台、政策资源配置,促进创新资源“串珠成链”,推动福州市区县互联互通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创新要素,打造以科研为核心、研发服务为支撑的新兴高能级板块。二是加强基础科学、创新技术、应用技术研究,增强基础性创新研究力量,强化综合性功能体系建设,建设创新策源地、引领高质量发展格局。三是鼓励和支持有条件市县创建创新型县市和省级高新区,强化区域竞争力,实现联动发展。支持国家高新区和省级高新园区跨区域配置创新要素,项目引导,争设一批专项支持自创区与省内其他高新区开展协同创新,深化区域经济和科技一体化发展,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从线到面的发展格局。四是加强园区标准化建设

(三)高标准构筑福州“三创园”

福州市政协委员、福州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林东反映:对标先进城市方阵,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高起点、高站位,大力推进福州晋安湖、东湖、旗山湖“三创”策源地和动力源建设,集聚创新高端要素,提高研发投入,提升科研孵化载体水平,着力打造“三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样板园区、福州“硅谷”和福州“智谷”,形成创新创业创造高地。一是推进东湖“三创园”高新企业技术群建设。围绕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和战略性方向需要,靶向核心关键技术,精准招商,吸引技术链产业链上下游科技型企业,汇聚“云、大、物、智、区”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物联网、精准医疗、5G、智能网联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型显示、大数据、智能装备、海洋和航空装备制造等高新企业技术群,全面提升园区科技研发能力。二是推动晋安湖“三创园”发展福州“硅谷”。重点发展光电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数字科技、生物科技、航天科技,着力推动光电信息、5G+智造、数字内容、总部经济、平台经济、人才综合体等创新高端要素禀赋汇集,都市型新兴产业、创新型产业以及智能智造等三大产业集聚发展的高品质生态智慧产业园,打造多元融合、全面发展的福州“硅谷”。争取以光电产业为核心,发展形成光电产业链。三是推动旗山湖“三创园”打造福州“智谷”。整合福州大学城重点实验室、研发平台、科研人才等“三创”资源要素,围绕高端产业,充分发挥福州大学城和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的创新资源优势,搭建一批创业孵化、技术研发等创新创业平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培育发展人工智能5G及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三大新兴产业,建成二三产业融合的都市型新兴产业集聚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促进城市更新与产业创新,打造“福州智谷”和海西创新创业创造示范区。

(四)依托大学城规划建设“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福州市政协委员、福州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张文胜;福州市政协委员、福州市科技局社会发展与农村科技处处长郭文涛反映:发挥省会城市智力密集优势,打造“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支持把福州地区大学城打造成创新发展的强劲引擎。一是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共建产学研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其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二是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强化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强化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围绕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石墨烯等新技术领域,加快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应用,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三是高质量引进、建设一批“大院、大所”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加快中科院福建学院、天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州联合学院等一批高水平院校建设,支持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福州大学先进技术创新研究院研发大楼建设,重点保障“光电信息福建省创新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的建设和运行,依托福建师范大学筹建“柔性电子创新实验室”,同时推动各类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等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形成福州特色创新平台体系。四是扩大我市“大院、大所”数量,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二、高质量布局产业园区方面

(一)提前规划建设应急救援产业园区

福州市政协常委、福州市政协调研室主任陈小刚反映:应急产业是为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提供专用产品和服务的产业。近年来,我国应急产业快速兴起并不断发展,应急产品涉及到的领域多、类型多、层次多,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福州作为东南沿海的开放型港口城市,而且是离台湾最近的省会城市,经常容易遇到各种输入型或自然灾害型的突发事件,建议提前规划建设应急救援产业园区,一是将相关的产业予以集中布局,重点结合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区域战争等可能产生的应急救援布局相关产业,如围绕城市搜索与救援装备、水处理技术设备、技术支持设备、工程机械设备、清理设备、通讯保障设备、后勤及医疗保障装备(帐篷、食品、厨房、洗浴、医疗、睡眠)等,协同闽东北、闽西南协作区联合进行成体系的产业链布局,着力培育若干应急救援龙头企业,以打造中国重要应急产业基地。

(二)大力推进农牧高科技生态园区建设

福州市政协常委、福建丰泽农牧饲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家钊反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特色农业是福建农业的优势所在,也是福建农业的亮点所在,要切实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农牧养殖业作为特色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农业产业相比,具有建设占地面积小、产值高的特点,是高优农业。目前,农牧养殖特别是养猪产业普遍存在着用地难、贷款难、环保难、防病难、协调难等五大难题。为此,建议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农牧高科技生态园区,带动“十四五”农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参照标准工业园区建设模式,推进全市农牧高科技生态园区建设。根据生物安全、生态环保、乡村振兴、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有机统一原则,统筹做好顶层规划和科学选址,力争全市新增10个左右农牧高科技生态园区。二是优先推动高科技生态养猪园区建设。针对目前养猪最难又最急迫的问题,加快规划建设若干以国家核心种猪场、保种场(或种猪场)、规模养猪场、家庭农场等为主体的农牧高科技生态园区,保障省会中心城市的种猪和商品猪的安全生产和供应,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引领全省生猪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三是政企合力强化农牧高科技生态园区的保障。可采用源头减量化及种养结合资源化利用的农牧循环、牧林循环、牧果循环、牧茶循环、牧渔循环等模式来解决“环保难”;可通过科学选址和规划、生物安全硬件设施升级和提高从业人员管理水平来解决“防病难”;可借助我市民间资本相对充裕的优势,通过产业基金引导,鼓励多元投资筹措解决“贷款难”;可通过前瞻做好统一规划、提供“一站式”服务等政策措施,由当地政府将手续报批完备、可建设畜牧业的净地,交给有经营管理能力的现代农牧企业和家庭农场有偿使用,解决企业“用地难”“协调难”问题。

(三)加快医用应急物资储备及产业基地建设

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副主任陈芳建议:一是加快卫生应急产业基地建设。结合福州市产业特点,找准卫生救治产业培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建立专业园区、开展专项招商等方式,积极拓展卫生应急产业链条,引领应急技术装备研发、应急产品生产制造和应急服务发展,加快建设具有福州特色的卫生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二是积极研发一批新型应急产品,开拓应急产业技术市场。以完善应急管理系统为引擎,以提高城市应对公共安全危机能力为切入点,引导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等社会力量合作,研发一批新型应急产品和应急综合解决方案,多样化提供应急救治服务,推动应急产业和服务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着力将福州打造成辐射全省甚至全国的应急救治中心城市。

三、社会事业方面

(一)将振兴幼儿体育教育纳入体育强国计划

福州市政协委员、民革福州市委副主委、闽江学院副教授黄丽惠反映:幼儿体育教育作为体育教育的第一环,不仅为人生开启第一堂体育课,更是为我国建设体育强国打好坚实基础。日本十分重视幼儿体育教育,通过立法、制定政策、推广“3033运动计划”成体系推动幼儿教育,目前日本幼儿体能指标如心肺耐力、柔韧性和灵敏协调性等全面领先中国。建议:一是将发展幼儿体育教育纳入体育强国计划和“十四五”规划。围绕《中国体育法》,针对幼儿制定适宜的计划,并纳入我国体育强国计划和“十四五”体育事业规划中。二是探索形成幼儿体育教育科学方式和考核体系。通过科学的训练方式、引入适当的保险机制为安全训练保驾护航。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倒逼幼儿教育重视体育教育。四是加强幼儿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探索共用体育教师团队模式,缓解幼儿体育教师队伍不足。

(二)支持普惠性托育中心建设

市妇联反映:婴幼儿早教行业是当前市民关注并且急盼发展的行业,也是未来热门产业之一。建议提前做好规划,有序引导建设发展。一是明确标准。把提升育幼服务质量作为行业监管的重中之重,通过规范服务标准、准入门槛、评价体系和加强信用监管来提高质量。要组织专家研讨,尽早制定我市0-3岁婴幼儿早教行业地方标准,包括场地设施、环境安全、课程设置、收费标准、师资配备教学效果评估等行业标准。二是制定并落实激励政策措施。通过土地供给、公共办公场所优先出租、资金奖励、人才培养等方式,大力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有实力的幼儿园牵头创办规范的普惠性托育机构,提供普惠性托位,以不断满足社会和家庭需求。

附件下载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