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积极构建“黄金4分钟急救圈”
“急”在分秒“救”在身边
福州积极构建“黄金4分钟急救圈”
“快!有人晕倒了!”在地铁站、公园、商场……这样的紧急情况随时可能发生。
数据显示,因心搏骤停导致的猝死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心脏骤停,生死往往就在一瞬间。这时,如果身边的“第一目击者”懂得急救,或许就能改写结局。
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即将到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福州正全力编织一张急救安全网——围绕“全力守护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目标,大力开展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培训工作,有效实现应急救护的“技能+设施+人员”的体系化联结整合,积极构建“黄金4分钟急救圈”,助力“健康福州”建设取得新成效。
福州市红十字会培训中心专业老师为群众演示AED操作流程(资料图)。 记者 叶诚 摄
全市累计培训
红十字救护员23.4万人
面对突发的心脏骤停,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惊慌失措——想救人,却不敢救、不会救。但在福州,这样的场景正在被改写。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用专业的急救技能抢回生命。这背后是福州市实施“红十字救在身边”公益品牌行动,全面推动群众性应急救护能力提质增效。
该行动着力解决自救互救意识不强的问题,开展群众性科普宣教,积极倡导“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社会风尚,全市累计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达557.81万人次;着力解决应急救护能力缺失的问题,实施应急救护培训“十百千万”工程,即建设十个培训中心、建立百名师资队伍、每年完成千场救护培训、让十万群众受训获益,稳步推进应急救护培训“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进军营”;着力解决应急救护人员不足的问题,联合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组织红十字救护员培训,不断充实福州市应急救护队伍力量,全市累计培训红十字救护员23.4万人,占福州市总人口比例约2.8%,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2023年10月,宁夏固原市西吉县闽宁产业园一工人突然昏迷、心脏骤停。正在参加闽宁协作媒体采风活动的现场媒体记者和福州干部大胆伸出援手。在将工人送往急救中心的路上,福州市农业农村局干部程道樟和福州日报社干部彭翎轮流为工人做心肺复苏,与时间赛跑,最终成功挽救了工人生命。记者了解到,彭翎通过福州市红十字会为报社组织的免费救援知识培训,取得了红十字救护员证,和他一起考核成功的,还有30多名报社职工。
全市公共场所
累计配置1900余台AED
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有着救命神器之称,在福州,正变得越来越常见。福州市以创新为动力,推动应急救护从急救设施短缺向“有设备、好操作”转变。
据了解,福州市红十字会坚持改革创新,统筹政府、社会各方资源,加大应急救护供给投入,拓展AED覆盖面及其综合功能。一方面,持续加大政府投入。结合为民办实事项目实施,在全市各类公共场所累计配置1900余台AED,初步形成覆盖福州区域的AED网络。另一方面,提升打造应急救护平台。广泛动员社会爱心力量,在全省首创建设集各类急救器材(含AED)及其操作指引和急救科普、公益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的红十字应急救护站,在全市各公园、学校、体育场馆、大型商圈等人员密集场所累计布设100个红十字应急救护站。
据介绍,2022年9月,树兜地铁站,接受过红十字救护员培训的民警和学生,配合使用站内布置的AED,成功施救一名心脏骤停的乘客。
开发“榕e救”
让救命神器一键可查
如何寻找AED?你可以打开小程序“榕e救”,不仅一键可查,还能寻找附近的救护员。
以科技为支撑,福州推动应急救护从志愿服务不足向“有人救、快响应”转变。
据悉,福州市红十字会发挥科技创新和数字技术的引领支撑作用,促进技能、设施、人员等应急救护供应要素深度融合、高效联结。积极应用“红博云”“人人急救”系统,实现学员网上报名、在线学习、理论测试、网上取证,创新情景教学和实操测试模式,进一步提高应急救护培训的普及性和便捷性;运用物联网和信息化技术,确保每个红十字应急救护站和单个急救器材均支持系统实时定位,实现管理和使用的全过程记录、数据自动汇总和共享,提升应急救护设施运维效率;注重数字赋能应急救护服务,开发“榕e救”微信小程序,将全市已布设的红十字应急救护站、AED以及相对应的志愿者信息集成到城市地图中,努力实现应急救护设施第一时间可查询、救护员(志愿者)第一时间可响应,不断增强现场施救实效。
“急救不是医生的专利,而是每个人都该掌握的生存技能。”福州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呼吁更多的人一起学急救,加入应急急救行列。也许下一次,有人倒下时,你就是那个“关键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