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政协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要闻简讯>政协新闻

悦享福州文史|郁达夫《满江红》词刻

发布时间:2025-04-02 信息来源: 市政协 字号:【

 

  于山郁达夫《满江红》词刻(沈觐寿书)

 

  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有几个,如公成就,丰功伟烈。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至于今,遗饼纪征东,民怀切。会稽耻,终当雪;楚三户,教秦灭。愿英灵永保,金瓯无缺。台畔班师酣醉石,亭边思子悲啼血。向长空洒泪酹千杯,蓬莱阙。

 

  调寄满江红。

 

  公元一九三六年郁达夫题,公元一九七八年冬补镌,沈觐寿书

   

  这段石刻位于于山戚公祠边。

 

郁达夫


  1936年,著名作家郁达夫应国民政府福建省主席陈仪邀请,赴福州出任福建省参议兼公报室主任。任职期间,郁达夫号召文化界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并创作了慷慨激昂的《满江红》。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郁达夫被公推为“福州文化界救亡协会”理事长,并担任《救亡文艺》主编。面对日军的全面侵华和我国土沦丧,郁达夫慷慨誓曰:“我们这一代,应该为抗战而牺牲。”

 

  《满江红》开篇一句“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便饱含沉郁悲凉之气。自明清以来,倭寇侵扰、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海战、八国联军进犯、日军侵华等,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曾经大国的繁荣和威风已湮灭于烟尘里。历史上,鲜有人能如戚继光般有“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的英雄气概,抵外辱、平战乱,让民众至今怀切。郁达夫因当下战争局势而悲愤难安,却因戚继光又重振信心,一扫消沉和颓废。在讴歌戚继光抗倭的艰辛历程和丰功伟烈时,以“会稽耻,终当雪;楚三户,教秦灭。愿英灵永保,金瓯无缺”慷慨豪迈之句,表达出卧薪尝胆、誓死抗战的决心,看似咏史实则抒怀。

 

于山醉石亭


  虽然郁达夫对戚继光无比敬仰,但并没有将之塑造成神,而是在《满江红》后阕用人性化的笔法展现了戚继光的矛盾、抉择和凄苦。戚继光为严肃军纪,斩杀亲子。即使班师回朝,内心的思子之情也如杜鹃啼血般难以排遣。“向长空洒泪酹千杯,蓬莱阙”,以此句结尾蕴意悠长,有种直抵心魂的悲壮。这样的戚继光才更为真实,更富血肉,更具力量。

 

  此后,郁达夫再登于山时,又赋《游于山戚公祠》,诗云:“于山岭上戚公祠,浩气仍然溢两仪。但使南疆猛将在,不教倭寇渡江涯。”此诗与《满江红》互为映照,更为直白地表露出期盼能有戚继光般的猛将,阻断敌寇的侵略。当然,郁达夫并未完全沉浸在抱怨和幻想里,而是在战局日渐严峻之际,毅然奔赴南洋,积极呼吁东南亚人民共同对抗企图霸吞亚洲的日本帝国主义,并暗中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年,郁达夫被日寇宪兵队识破身份,暗杀于苏门答腊。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金瓯无缺”奉献出最宝贵的生命。

 

  (撰稿:王春燕,原载2024年福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福州摩崖石刻史话》)

   

   

   

   

附件下载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