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政协委员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和“十四五”规划实施,紧扣重点建设六个城、打响五大国际品牌、实施九大专项行动、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先行城市等中心任务,积极建言,持续关注闽都文化,多角度献计献策,助力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

 

乌山摩崖石刻群。记者 林双伟 


    打磨闽都文化校本教材

 

    三山鼎峙,两塔耸立,绿水长流。福州有着7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和2200多年的建城史,孕育出了三坊七巷文化、侯官文化、严复文化、船政文化、寿山石文化等丰富多彩、内涵深厚的闽都文化。

 

    市政协委员陈琳提出,打造真正可持续开展的“闽都文化节”、打磨一套标准化闽都文化校本教材并试点进入校园、推出“闽都文化city walk”系列文旅活动等。

 

    陈琳说,闽都文化的推广,除了向下扎根,也要向外、向上生长,让更多人接触到、传播开。建议打磨一整套标准体系的闽都文化校本教材,分为基础教育(科普方向)和学科教育(职业培养方向)。在闽都文化校本教材规范化后,一方面可开设文化研学课程,走出校园开展研学活动,从小培养孩子对闽都文化的认知度和归属感;另一方面,开设导游、讲解员等职业选修课程,导游和讲解员是本地文化对外展示的重要使者,培养优秀的、精通闽都文化的导游人才,才能让文化传播更广、更远。

 

    加大摩崖石刻研究力度

 

    作为闽都文化的重要实物载体,摩崖石刻具有重要的艺术和科学价值。其中,“三山”之一的乌山文化底蕴深厚,是福州的“文化圣山”。历史上的乌山遍布名居、园亭,且山中有摩崖石刻及造像200多处,篆、隶、楷、行、草各臻其妙。

 

    市政协委员卢为峰提出加大对乌山摩崖石刻的研究力度、在乌山择地建立“诗林”等建议。古代许多名人都登乌山咏怀,或在乌山结社联吟,或在乌山进行文化活动,留下了许多诗文名篇,也流传下来许多名人逸事,建议在乌山择地建立“诗林”、诗廊及沿途导览牌、宣传栏等,以彰显乌山文化底蕴,增加新的乌山人文景观。

 

    拓展古厝保护数字化应用

 

    古厝是福州珍贵的文化遗产,量大面广,近年来得到了更加全面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2024年是《<福州古厝>序》再版五周年之际,积极推动福州古厝保护的数字化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乌山摩崖石刻吸引游客驻足观赏。记者 包华


    市政协委员许权认为,福州古厝保护的数字化提升,不仅是对福州古厝物质形态和文化内涵的记录和保存,也是对福州古厝价值和意义的挖掘和展现,更是对福州古厝生命力和活力的激发和延续。

 

    在拓展数字化应用领域方面,他建议将福州古厝的数字化资源和技术,与古厝的保护、管理、利用和传承相结合,探索多元化的数字化应用模式和机制,发挥数字化的赋能和辐射作用,为古厝保护和发展带来实际的效益和价值。

 

    □部门行动

    启动乌山摩崖石刻等数字化保护项目

 

    为守护摩崖石刻这一文化瑰宝,我市多措并举,全面加强摩崖石刻保护利用工作。目前我市已组织开展全市摩崖石刻专题调查,完善“四有档案”,对鼓山摩崖石刻进行保养维护,整治周边环境,加强摩崖石刻文物保护与展示。接下来,福州还将借助数字三维扫描等高科技手段,启动乌山、于山、鼓山摩崖石刻等一批数字化保护项目,让摩崖石刻的历史信息得以全面保存、记录和传播。

 

    在市委书记担任组长、市长为常务副组长的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领导小组持续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的基础上,成立市领导任指挥长的福州古厝保护项目指挥部,为古厝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供有力保障。自2020年底开始,全市域开展了新一轮福州古厝普查登记和保护利用专项行动,完成174个镇(街)建成年代50年以上古厝普查核查,普查建筑16万余处,形成预保护名录,夯实应保尽保基础。依托国家国土空间规划的开展,将古厝空间矢量数据与信息属性数据录入福州古厝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多规合一平台及国土空间信息平台,践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管理。

 

    下一阶段,福州市将加大古厝等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力度,探索形式多样展示利用方式,不断提升我市活化利用水平。落实好《福州市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管理办法》,力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