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提出,支持福州与马祖深化融合发展,打造福马“同城生活圈”,支持马祖居民在福州同等享受当地居民待遇。近日,福建也发布实施意见,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让马祖居民享受福州同城待遇。
如何推进“福马共同家园”建设,加快打造福马“同城生活圈”?在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市政协委员们纷纷献智献策。
马祖乡亲搭乘“小三通”航线来到福州。记者 林双伟 摄
两地居民通关往来要更加便利
“小三通”复航后,马祖各领域交流团多次来访,截至目前,福马“小三通”航线已运行超900航次,运送旅客超3.3万人次。
市政协委员纪荣凯、陈长泽认为,应加快福州马祖人员货物流动,可试行对福州居民往返马祖给予“一年多次往返”签注或免签注便利,进一步畅通福州与马祖地区的人员往来。
市政协委员尤典真、黄华峰、翁金榜等建议,打造福马“同城生活圈”,应便利通关流程,缩短通关时间,合理设置配套机构,让通关更快捷、更高效、更经济。
“福州可设立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平台,为马祖青年来榕就业创业提供‘绿色通道’。”纪荣凯、陈长泽建议,借助马祖相关协会、同乡会、青年组织、高校等纽带,探索在马祖设立台青就业创业联络点,形成长效性、全方位的大陆就业创业信息推介与帮扶指导机制。
人来了,如何共享福州城市公共服务的便利?两位委员建议,福州可探索试行示范城市公共服务“一卡通”,让在榕工作和生活的马祖同胞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享有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待遇。加快提升台湾居民居住证“含金量”,在加快终端配套接入的同时,让持有居住证的马祖同胞,在生活工作方面享受更多便利,逐步落实他们与居住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福州市政务服务中心开设台胞台企服务专窗。记者 林双伟 摄
谋划建设福马产业园区
当前,连江县依托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福州现代物流城、可门港区、贵安温泉旅游度假区以及环马祖澳滨海旅游度假区等重要产业平台,谋划建设福马产业园区。
如何长远谋划园区,使之建设成为两岸融合交流的示范园区?市政协委员陈高英建议,发挥各自优势,探索福马共建园区模式,一园两区或一园多区,以既有的台商投资区为核心区,辐射福清融侨投资区、福兴经济开发区等现有基础园区,设立园区管委会。
园区可对马祖(台湾)企业在税收、土地使用、金融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加大对合作园区高新技术产业支持力度;聘请台胞担任合作园区“招商大使”“招商顾问”,加强在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精密机械、轻工纺织、生物科技等产业领域引进一批“补短板”的台资大企业、大项目,带动两地产业链融合发展,推动打造超千亿产业集群。
陈高英还建议,积极引进马祖农渔业企业落户合作园区,发展会议展览、旅游度假、休闲养生、体育赛事观光等产业,打造马祖馆农特产精品展。
市政协委员俞传华重点关注福马两地在医疗方面的合作,建议可探索设立“连马两岸医疗融合发展先行区”,积极引进马祖先进医疗管理经验与模式,谋划两岸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加强疾病防控和科研项目协作,实现两岸医疗领域深度融合,为两岸其他领域产业融合探索示范样板。
游客在平流尾地质公园与马祖列岛“同框”。记者 林双伟 摄
打造福马旅游合作圈
2023年,福州和马祖成功举办第六次福马磋商会。双方重点就推进福州与马祖在通水、通电、通气、通桥、渔业等方面的12项议题展开研究磋商,达成多项共识。如何进一步加强“福马共同家园”建设?尤典真、黄华峰、翁金榜这三位市政协委员建议,探索将马祖地区融入闽江口规划发展,建设示范区配套设施。
三位委员认为,加快推进闽江口的规划,福州新区的全域旅游可整合马祖旅游规划,实现协同发展,加强台湾尤其是马祖等地与大陆在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衔接与协调。
市政协委员纪荣凯、陈长泽也认为,福州和马祖应深化特色产业融合,可推进福马旅游资源整合,打造一条集江海度假游、文化游、温泉游、闽江游为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联手打造福马旅游合作圈,探索推出福马旅游景区联票或“一卡通”等,吸引更多游客。
2023年,第三届白马王非遗文化节暨两岸共祭白马王祈福大典在福州举行。记者 林双伟 摄
共同编写方言教材
2023年,福州与马祖在多领域加强交流合作。“两马”体育联谊赛等“福马”系列交流活动吸引了众多民众参加。本报与《马祖日报》合作,互设专栏,定期报道两地合作交流的最新动态和成果。马祖县长评价专栏为“民众的精神食粮”。
市政协委员纪荣凯、陈长泽建议,福马两地可进一步加强交流,拓展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在文史方面,可推动两岸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挖掘福州与马祖关系史料,开展闽台(马祖)文化研学与乡野调查,合编马祖通史、马祖文献汇编等史志文献;加强福州与马祖地区的宗祠、族谱对接,以及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交流,开展同名村、同姓宗族的寻根、互访、祭祖等活动。
在教育交流方面,两位委员建议,可搭建福州与马祖地区各类学校校长、教师、学生之间的互访渠道,共同编写福州方言乡土语言教材、中小学乡土教育读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