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河口湿地栖息着大量鸟类。记者 林双伟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化闽江河口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加快申报国际重要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两会期间,围绕闽江河口湿地保护,福州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湿地现状  发现鸟类266种

 

    福州市湿地面积20.68万公顷,位居全省首位。其中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乐区东北部闽江入海口南侧,总面积2100公顷。

 

   近年来,福州市大力推动实施闽江河口湿地、马航洲、东湖湿地等保护修复工程项目,持续管理和实施湿地互花米草治理和乡土树种恢复工程,清理海漂垃圾,改造、修复鸟类栖息地,并启动“三湾一口”红树林建设,实现湿地整体生态功能提质升级,为候鸟迁徙保驾护航。

 

    截至目前,闽江河口湿地共发现鸟类266种,其中水鸟152种,不乏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等珍稀濒危鸟类。这里还记载鱼类17目64科221种,另有其他水生生物612种。

 

    2017年,福州在全省率先颁布实施《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成立湿地保护中心专门机构,为全市湿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法律依据和坚实保障。《福州市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经福建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批准,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

 

    委员建议  申报“国际湿地城市”

 

    农工党福州市委会建议,加强顶层设计,设立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资金,重新编制出台《福州市湿地城市总体设计》《福州市湿地保护规划(2023-2030)》,建立与国家级湿地生态区位相对等级保护制度,让管理工作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在推行河长制、湾长制的基础上,增设森林湿地长制,为湿地资源保护管理提供保障。学习借鉴黑龙江、山东东营等地经验,出台《福州市湿地城市建设条例》,填补相关立法空白。

 

    把闽江河口湿地申报“国际重要湿地”“世界自然遗产”和福州市申报“国际湿地城市”作为规划目标,核实湿地管护面积,找差距找问题,补齐短板。

 

    充分发挥“数字福州”的优势,构建完善的湿地生态系统检测网络,加强对生态系统的监测频率,捕捉基础数据,为湿地资源科学管理保护提供依据。

 

    发展“湿地+公园”模式,以湿地的优良生态环境、湿地的多样性为主要内容,以湿地科普教育、湿地功能利用、湿地文化弘扬为主要抓手,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有序开展湿地生态旅游和湿地宣传活动,促进保护管理与科研宣教、生态旅游相结合,充分融入城市品牌、文化元素,全方位、高质量打造福州市湿地旅游品牌形象。

 

    部门回应  加快推进保护修复

 

    记者从福州市林业局了解到,当前闽江河口湿地已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预备清单。下一步,我市将深化闽江河口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加快申报国际重要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海)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通过一系列有力行动、有效举措,进一步将闽江河口湿地打造成为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全球样板,使湿地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