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产城联动

促进福州港口转型升级 

 

  陈子华委员 

  代表民革福州市委会发言: 

  近年来我市积极统筹福州新区全域开发,全力推进滨海新城建设,不断加快疏港交通路网建设,发展临港产业集聚,港产城联动成效明显,有力促进了福州港的转型升级,福州港已迈入亿吨大港行列。但在港产城联动方面仍存在临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近远洋航线不足、港口相关配套不够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建议: 

  一是要科学发展临港经济,强化港产联动。结合福州新区和滨海新城建设,以港口为龙头,发展港口经济和临港产业,打造沿海蓝色经济轴。二要完善交通体系,加快港城互通。把以福清为重点的南翼区和以连江、罗源为主的北翼区,通过滨海新城有机串联起来,以港口城市为支撑,通过拓展腹地、完善集疏运体系、打造大宗交易市场,达到港城一体、组团发展、互动发展的效果。三要打造“智慧港口”,促进产城融合。建设信息化港口,实现福州港线上信息广泛互联。搭建现代物流平台,形成整车进口双向物流。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吸引汽车贸易企业、平台公司、大型专业汽车物流运输企业落户江阴港区。 

   

加强福州技术市场建设 

完善我市技术转移体系 

林文亮委员 

  代表民盟福州市委会发言: 

  技术转移体系是促进科技成果持续产生、扩散、流动、共享、应用,并实现经济与社会价值的生态系统。建设和完善技术转移体系,对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市技术转移体系发展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亟待提升,平台功能还有待加强。 

  我们建议,加快福州市技术转移体系发展,首先要构建完善支撑技术转移的政策体系,尽快出台促进技术转移体系发展的专项政策法规。其次,要大力发展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进一步理顺与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关系,加强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培训提升及经费支持,开展技术转移服务区域和行业试点示范。此外,要整合福州市现有各类科技成果信息平台,盘活各种存量科技成果资源,加快技术转移专业人才的培养,探索建立技术转移方向的学历教育体系。 

  福州技术市场(福州市技术转移中心)的发展应参照国务院《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要求,加快福州网上技术大市场建设,将福州技术市场建成功能完善、运行高效、公益性的福州市技术转移服务平台。 

   

精准施策推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再上新台阶 

兰鸣伟委员 

  代表民建福州市委会发言: 

  我市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以来,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营造良好的创业带动就业环境等方面成效明显,截至2017年7月,全市各类创业创新载体达到上百家,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建议从六个方面进行提升。 

  一是发挥政策优势,有效整合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州新区、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创新创业资源,以“五区”叠加的政策优势,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二是通过加大政策宣传、树立标杆、建设创业导师队伍等,多措并举,进一步激发民间的创新创业热情。三是强化推动新机制,提升政府精准的服务能力,营造优质高效的“双创”服务环境。四是发展互联网金融新业态,提升金融资本对大众创新的支撑能力。五是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切实解决人才短缺、经验不足、能力不强的问题。六是加强创新公共平台建设,构建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我市产学研协同创新和科技研发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 

     

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示范区 

福州片区建设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 

蒋金狮委员 

  代表民进福州市委会发言: 

  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新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福州片区要建成创新高地,其定位和功能就在于发挥省会城市科教人才资源集聚和开放创新优势,在两岸深度融合发展、协同创新、营造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创造经验。建议从四个方面推进建设。 

  一是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积极培育创新主体,提升宜居创业软环境,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是突出创新型园区建设,立足“高”“新”,建设一批集知识创造、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培育的创新核心区,搭建孵化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优化服务支撑体系,全面打造创新创业新生态。三是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重点布局互联网、光电显示、集成电路等领域,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形成一批技术集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作用强的新兴产业集群。四是加强“五区”联动互动发展,全面推进生态型科技新城建设,为全国依靠科技创新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经验借鉴,打造创新型省会城市。 

    

打造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的福州模式 

朱琪委员 

  代表农工党福州市委会发言: 

  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是推进深化医疗改革,完善卫生与健康治理模式的重要支撑。为此,我们要加快健康大数据基础建设,向“大数据”要“智能化”,推进医疗大数据在民生补短板中的典型应用,打造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的福州模式。 

  建议强化健康医疗大数据采集,夯实大数据发展基础。继续加大构建以服务全国为目标的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扩大医疗数据资源的采集汇集成果,同时建立完善的大数据应用功能体系。以点带面,以特色应用带动产业发展,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在民生补短板中的典型应用,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便民惠民应用,推广有福州特色有影响力的医疗大数据典型应用。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治理,强化数据安全保障,稳步推进数据治理各项工作。加强健康医疗海量数据存储清洗、分析挖掘、安全隐私保护等关键技术攻关,进一步完善健康医疗数据采集的法律规范。培育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聚才体系,以大数据领域研发和产业化项目为载体,推进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企业人才共育模式。打造大数据上下游产业链,助推我市医疗大数据特色新业态。 

   

打好五大“侨牌”助推滨海新城建设 

徐小玲委员 

  代表致公党福州市委会发言: 

  在滨海新城建设与发展中,要用好华侨华人优势资源,运用“互联网+侨海”思维,摸清信息对接“底牌”。建立我市涉侨资源大数据库,最大化地发挥华侨华人优势在滨海新城建设中的作用。 

  引导侨商项目投资,打响新城建设“招牌”。利用侨商资金和经验优势,鼓励和吸引有实力的华侨华人企业来滨海新城投资,引导侨资企业直接投资新城大型龙头产业项目。依托住在国华侨力量,树立对外开放“品牌”。依靠他们在这些国家中的自身力量和搭桥作用,发挥海上丝绸之路经贸交流领航者的作用,与这些国家展开经贸、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将滨海新城打造成海上丝绸之路的新名片。发挥“五区叠加”优势,用活政策争取“金牌”。树立创新的发展理念,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用足用活用好“五区叠加”政策优势,发挥政策引领的“金牌”效应。挖掘华侨智力资源,打造人才聚集“名牌”。滨海新城要打造成福州创新高地,就应高度重视引进侨智的工作,充分发挥华侨华人高端人才这一独特资源的作用。 

     

强化科技创新 

推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 

兰仰金委员 

  代表九三学社福州市委会发言: 

  中共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提出了七项建议:一是强化规划的龙头引导和调控约束作用,做到城市布局科学,城市设施齐全,呈现现代化城市格局和生态特征。二是利用科技创新,支撑资源可持续利用,结合我市实际需求建设一批生态文明领域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推进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三是依靠科技创新,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广泛推广和运用绿色、循环、低碳和高新技术,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四是依靠科技创新,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五是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做大做强。六是加大生态科技投入,提高投入效率。七是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加大科研攻关团队和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团队引进力度。


推动福州滨海新城港产城联动发展 

黄文真委员 

  代表台盟福州市委会发言: 

  当前福州强力推动滨海新城建设,要以中共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拓展港产城联动发展新路径,建设创新创业科技新城,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建立港产城联动发展新机制。 

  拓展发展新路径,需要统筹发展、互动发展和融合发展,有针对性地“造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带动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同步发展。滨海新城还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建设创新领军企业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汇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投资贸易生活便利、各类市场主体要素活跃的科技新城。一是建设创新创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二是打造多功能的创新创业综合体。三是大力引进和激励创新创业人才。 

  在新格局方面,滨海新城要构建“海丝核心区”互联互通综合枢纽平台,为内陆省份打造一条便捷的出海通道,推动榕台深度融合发展,与平潭综合实验区建立联动发展机制。另外,推进港产城一体化化发展,必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服务更精准、更贴心。同时形成资金投入和风险管理协同机制,探索负面清单投资管理模式。 

 

扶持民营平台型企业加快发展 

宋晓非委员 

  代表福州市工商联发言: 

  近年来,伴随着平台经济这一新商业模式的快速发展,民营平台型企业不断涌现。为了促进我市民营平台型企业加快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筛选民营平台型示范企业予以重点扶持,推动我市民营平台型企业实现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和业态创新。二是加强平台型企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高等院校、职业学校与平台型企业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平台型企业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来我市发展,建议参照我市出台的《关于鼓励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七条措施》,在住房、子女入学、医疗养护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三是依托现有的产业园区,加快平台型企业集群化发展。四是建立健全服务民营平台型企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健全平台型企业的运营规则和标准,建立民营平台型企业统计监测制度,动态监测民营平台型企业运行情况。五是进一步优化民营平台型企业发展环境。加大民营平台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商业信用体系,降低平台经济交易成本。加大对平台型企业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帮助更多企业了解平台运作模式,提高接受程度。 

    

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 

打造更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林如长委员 

  代表福州市总工会发言: 

  产业工人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当前,我市工人队伍存在技能素质总体不高、技能单一且通用性不强、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亟待解决。为推动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我们建议: 

  一是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从制度层面优化顶层设计。引导“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加大对产业工人职业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力度,实施产业工人素质提升工程,探索建立产业工人技能认定管理办公室,试点建立产业工人信息管理平台,记录产业工人动态信息。二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建立技能导向的培训机制。建立健全培养、考核、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激励机制,加大企业人才自主培训力度,注重校企合作,培育现代企业学徒制。三是发挥社会参与作用,形成各方协同发展新局面。拓展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发挥工会桥梁纽带作用,增强广大产业工人对改革的获得感。四是发挥产业工人的主观能动性,凝聚深化改革的正能量。 

 

推动数字经济全面繁荣 

促进福州跨越式发展  

陈硕委员 

  代表福州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发言: 

  未来数年是数字化改造旧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的发展关键期,是全面繁荣数字经济的战略机遇期。为促进福州数字经济的全面跨越式发展,我们提出了三项建议: 

  一是点燃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实现从传统竞争到生态共赢转变。建议结合福州实践,在引进和开发新的信息技术的同时,转变理念观念,不断改革体制机制和创新政府管理模式。二是壮大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引领转型升级和深度融合。积极发挥我市产业政策导向作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智慧制造、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加速更多物联网项目落地福州,将福州打造成具有特色性、引领性的国家级新兴的物联网、大数据产业基地。三是完善新时期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强化组织保障与政策推进。创新现代化城市治理方式,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完善人才高地与创新环境优化,促进高端数字化人才引进与培育,推进数字政府及立法建设,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