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法”治水 释放“乘法”效应

发布时间:2017-01-12 来源:[政协] 字体显示: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聚焦内涝治理、内河整治 

 

  建议减少硬地、污染,增加绿地、湿地等,形成环城生态公园带 

  福州又称“水城”,城区共有107条内河,河网密度非常大。可是每逢台风来临、大雨倾盆,福飞路涵洞、五四路省体等路段的附近居民就会担心出现内涝。有些内河污染严重,河道淤积。水系问题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也始终牵动着市委、市政府的心。眼下福州市正在开展城区水系综合治理,决心通过铁腕治水,向这个“老大难”问题宣战。正在召开的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建言献策,希望相关部门巧做“加减法”,治水实现“乘法”效应。 ■本报记者组 

【原因分析】 

  多重因素导致内涝频发 

  李家胜代表表示,地形地貌特殊是造成我市内涝频发的原因之一。“由于历史原因,福州城区防涝标准偏低,不到5年一遇。福州主城区三面环山,其中山地面积占41.7%以上,且山形陡峭,山洪下行速度较快,大量山地洪水汇入城区,增加了城区的排涝压力。”李家胜说。 

  “内河排水不畅也是原因之一。福州不少内河桥梁结构不合理,尤其是晋安河等区域,内河过水面小,影响排洪。”李家胜指出,在蓄洪泄洪方面,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硬地不透水面积增多,加重了排涝系统的负荷。此外,福州的雨水主要通过雨水管网排入内河,雨水管网排水标准较低,不少管道内泥沙淤积,造成管道过水能力下降。【代表委员建议】提高排涝设施设计标准 

  李家胜提出《关于解决福州市城市内涝的对策建议》,提出治涝要对症:减少城市地面硬化率,增加透水地面,让更多雨水渗入地下,削减地面径流量;增加城市绿地与湿地,兴建下沉式蓄水池,增强调蓄雨洪的能力;杜绝城市建设对河湖水系的侵占,并在有条件的地方兴建新湖池,连通河渠,充分发挥蓄洪、滞洪、泄洪功能。比如,绕城高速公路两侧的生态用地区域就可规划建设新的河湖水系。 

  李家胜指出,城市排涝设施设计标准偏低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建议政府主管部门适当提高标准,“要强化汛期中短期天气预报、江河水情预报工作,延长预见期,提高精确度,并做到信息公开、及时发布”。 

内河整治开发列入总体规划 

  政协委员们认为,内河治理也应做好“加减法”:“减”指的是减污治污;“加”指的是综合开发利用内河资源,建设两岸亲水公园,形成环福州生态公园带。 

  农工党福州市委会建议,我市把内河整治和综合开发利用列入城市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对内河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制定内河整治总体规划,并在此基础上,编制详细的水环境治理、内河景观改造等专项规划。 

  政协委员金智云建议,下一阶段,可以根据城市内河水文环境复杂、存在断头河等情况,规划出相互连通、有一定自净能力的内河水网。“要充分发挥环保志愿组织的作用,对接社区,贴近大众,提高治污的意识、水平和能力。”金智云建议。 

  农工党福州市委会认为,护河不仅是政府的事,还要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形成保护内河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 

借鉴尾水回用冲刷河道 

  农工党福州市委会认为,目前省内一些城市已经开始采用尾水回用冲刷内河,值得福州借鉴,既解决了内河上游缺水、河道自净能力不高的问题,又充分利用了水资源,小投资可以取得较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农工党福州市委会建议,有关部门要提倡尾水回用,可以有效利用污水处理厂的尾水冲刷内河河道,形成下游处理、上游放水的可持续的河道径流循环体系。污水处理厂的尾水还可用作园林绿化等市政用水,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用内河步道串联 形成环城生态公园带 

  国外众多城市相当重视“林网化—水网化相结合”的城市生态工程建设。为此,农工党福州市委会建议,福州应把内河整治和两岸绿化带、沿岸亲水公园优化统筹考虑,最大程度发挥城市之“肾”的作用。对部分未衔接完善的连接处实行优化布局,争取形成集排水、蓄水、观光、生态为一体的城市绿道。可以考虑人工种植具备净化水体能力的芦苇等水生植物,放养可转移富营养成分的螺蛳等动物,建设生态坡岸,加快修复、重建河道生态系统。 

  这一观点与林澄委员不谋而合。林澄认为,要做好现有生态环境的保护,护山护林,整治河道,减少排污,去黑除臭,保护城市“绿肺”,让城市呼吸更加顺畅。 

  “福州可以依据各区域的地形特点,因地制宜,建设完善沿河带状公园、滨河绿道、城郊慢行步道等,构建多样化生态环境。”林澄建议,通过内河、步道等串联城郊各大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等,形成环福州生态公园带,促进城市周边绿色生态屏障的形成和闭合。【部门行动】动建水利“巨无霸”升级气象预警系统 

  我市正在全面推进城区水系综合治理工作。其中,备受关注的江北城区防洪补水工程去年全面动建。这是福州城区最大的水利工程,将山洪防治与生态补水“合二为一”,属于全国首创。 

  “福州江北城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江。每次强降水时,北峰、新店等山区的雨水都通过主城区内河排入闽江,加大了城区排涝压力。”江北城区山洪防治及生态补水工程建设指挥部相关人士表示。 

  江北城区防洪补水工程全部建成后,如果遇到山洪,可通过12座分布于福州主城区北面山区的主要集水点截洪坝,有效拦蓄六成山洪,并快速引入隧洞排至闽江。该项目建成后,加上内河河道清淤、清障以及局部低洼地应急抽排等综合措施,将使福州中心城区整体排涝标准达到20年一遇。 

  负责东线标段施工的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项目副经理汪亚克昨日告诉记者,东线标段共分东山、潭桥、埠兴、魁岐4个施工点,去年7月底施工队进场。目前两个隧洞已经深挖80多米。 

  同时,我市将推进一批沿江排涝闸/站工程建设,其中五四排涝站改造将于4月竣工,南台岛及长乐、闽侯、连江、闽清等地将改造18个排涝闸/站,塔头路桥梁改造、茶园水闸拆除等河道清障工程也在推进。此外,150公里的城镇雨水管网、150公里的污水管网正在如火如荼施工中。 

  记者还从福州气象局获悉,根据《福州市“十三五”气象发展规划》,我市大力打造“智慧气象”城市灾害防御和服务项目,升级城市内涝风险预警系统,开发城市内涝风险预警及评估服务,在城市下穿通道、内河等地增加16套水位探测仪,完成福州城区及7个县域暴雨强度公式修编和设计雨型研究,打造一个“不怕雨”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