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享福州文史|南宋名相张浚在福州的历史遗迹
作者:应毅
张浚(1097-1164),字德远,号紫岩,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进士,在宋高宗、宋孝宗二朝担任过宰相,是一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抗金统帅,多次被任为都督(宣护)诸路军马,领导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吴玠、刘锜等抗金名将,是南宋立国期间战外敌、平内乱的最大功臣,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更被新近研究者誉为宋朝第一政治家。
张浚画像
张浚与福州有着深厚的渊源和密切的联系,对福州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南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四月,张浚以散官被贬到福州居住,历时半年。绍兴九年(1139)二月至绍兴十一年(1141)十一月,因宋高宗用秦桧与金国和议初步达成,为预防和议反复,张浚被起复任为福建路安抚大使兼知福州。这次,张浚在福州历时三年,于绍兴十二年(1142)年初,乞辞而致仕的张浚离开福州退居潭州(今长沙)。南宋中兴关键时期不被信任、不被重用但立志报国不消沉的张浚在福州期间,留下不少历史故事和遗迹,尤其是他潜心学习儒学志在报国,大兴州学,供养贤才,弘扬佛学,倡导学养修行,为福州的历史和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和爱国抗金的功业,深受福州百姓的怀念和仕人的赞誉、爱戴、敬仰,被祭祀于越王山麓的环峰境和福州州学的名宦祠。
张浚手迹
一、张浚与越王山绝学寮
越王山,因闽越王建都于山之东南而名,史载山巅有宋丞相张浚读书处绝学寮。
绍兴四年(1134),张浚被贬到福州居住,寓居于包括越王山巅绝学寮、环峰亭(南宋孝宗朝太上皇赵构赐名“环峰”)在内的越王山吉祥禅院(今尚有其主体华林寺遗存),张浚自名其读书的小屋为“绝学寮”。南宋中后期,始建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吴越国治下的越山吉祥禅院内还立有宋高宗给张浚的御书《裴度传》。
张浚以北宋理学家张载“为往圣继绝学”的“绝学”名其读书处为“寮”,意在继承并发扬圣人的儒学理想,通过自我修炼不忘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报国之志。晚清帝师陈宝琛作有《张魏公(张浚)三省研,马通伯得之,属题》诗:“投闲假与养亲年,坐看秦头自格天。绝学寮中蟾泪尽,刳肝为纸有谁怜。”
南宋中后期,北库巷内的环峰境(宋孝宗赐名“环翠”),奉祀宋丞相魏国公张浚。
二、张浚与州学乡贤祠
南宋时,福州州学(唐初为儒学,后改为府儒学至北宋,唐时移城南,南宋时为州学)所在地在今“府学里”。绍兴十年(1140),帅守张浚上奏以宁德芹溪院籍没田入学,获准后,增养士(搜罗、供养贤才)为240人,州学教授张洙撰《增养士学田记》。
州学中有乡贤祠和名宦祠,分别在州学中门之西、东。
南宋初年,张浚增加唐朝福建观察使常衮于祀乡贤的名单之中。史载乡贤祠在宋时祀陈襄、郑穆、刘彝、周希孟、陈烈、陈祥道、刘康夫、郑侠、常衮、柯述、王祖道、欧阳詹、陆祐共13人,号先贤堂。
南宋后期,张浚被附祀于名宦祠的道文堂内。史载名宦祠在宋时,贤牧附祀于道文堂,有宋朝名宦蔡襄、赵汝愚、曾巩、柯述、张浚、陈俊卿、王祖道、蔡幼学、孙觉、王瑢、陈鞾、吴革、真德秀、徐明叔、洪天锡、汤汉。
三、张浚与州府元宵彩山
绍兴九年(1139)正月,宋、金和议初步达成。二月,张浚起任福建路安抚大使兼知福州;三、四月间,张浚到任。
绍兴十年,以事母至孝闻名的张浚,在福州府使宅内把其母秦国夫人计氏(1077-1156)的住所名为“眉寿堂”。
此前,福州府治内有甘棠院,曾建四亭(梦蝶、枕流、临风、绮霞)一小斋(介于四亭),其南为门,榜曰“甘棠院”。绍兴十年,郡守张浚理梦蝶亭故址,新之,为偃盖亭。
绍兴九年正月至十年五月金军毁约南侵前,是宋金和议初成、双方休战、时局短暂平稳的和平时期。绍兴十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张浚恢复了自南渡以来被废除的上元起彩山、搭棚台演出的传统,州府在面向谯门(子城第一道大门,在今鼓楼旧址)之间,架设巍峨的“彩山”,上有棚台,集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娱乐其上,祈求新年吉祥如意。此后自是不废,州府复准假令三日。
四、张浚与乌石山、刚显庙
张浚在绍兴九年帅福州后,因乌石山之巅的双峰寺无庙额而上书朝廷,宋高宗诏赐号“刚显”。郑昂《刚显庙》诗载:“……后三百年丞相张(张浚),夜梦三贤与迎将。翌日游山登公堂,宛如梦中貌昂藏。再来为州剡奏章,赐名刚显烈有光。……”
张浚除为刚显庙上奏外,还上奏过鳝溪的冲济广应灵显孚佑王庙(在鼓山之北、大乘寺之南)。绍兴十一年,以丞相张浚奏,增封“灵显”,仍赐庙额曰“永宁”。
五、张浚与白马山东禅寺
绍兴十年,为已在金国仙逝的宋徽宗焚修之需,张浚上奏朝廷,把白马山上的崇宁万岁东禅净土寺改为报恩广孝观。东禅院,易俗里,在白马山上。易俗里有康山庙。今福州晋安区康山路、康山社区区域因康山而名,康山当为古代福州城东门外的白马山。
六、张浚与鼓山涌泉禅寺
绍兴十二年年初,将离开福州往潭州居住的张浚为在任时重新修复的鼓山白云涌泉禅寺撰《重修鼓山白云涌泉禅寺》文。时张浚已乞辞而致仕,被授检校少傅、崇信军节度使、充万寿观使、南阳郡开国公、食邑6600百户、食实封2500户、免奉朝请,即将离开福州。接任张浚的程迈(1068-1145)为禅寺篆额,福建路安抚使司参议官何大圭为禅寺书丹。
张浚所撰《重修鼓山白云涌泉禅寺》值得深入研究,他提出有“诚者,天之道”“学圣人而不究尽其道,使有愧于佛”等“佛教以诚来修心养性”“佛教有益于世教”的儒佛融通思想。
七、张浚与古田县牛头寺
张浚作有《牛头寺》诗,提及他曾夜宿古田县牛头寺,朝辞虎节门(福州子城的南门)的事迹。诗曰:“暮宿牛头寺,朝辞虎节门。东风知我意,送我过前村。”宋初,古田属福州府。南宋初,福州府有城门谓虎节门(唐、宋时,福州有“七重楼”之一的南城门虎节门)。
(原载《福州文史》202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