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政协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各专委会>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工作动态

学习强国|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

发布时间:2023-08-15 信息来源: 市政协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结合”作了集中深入的阐释,指出“两个结合”是我们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以其宽广的历史视野,深邃的理论思考和生动的社会实践,极大丰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内涵,进一步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是对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在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

 

    一、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丰富内涵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表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取得伟大胜利,关键在于深入扎根中国大地,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以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始人一再强调,马克思主义革命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同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的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同新时代的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飞跃。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同的时期,中国具体实际不一样,同样都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与新时代的中国实际又不一样,特别是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深刻变化,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产生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不断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又不断推进了中国发展。将马克思主义和发展后的中国实际相结合又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继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这种良性循环,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规律,是中国共产党在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实践总结和宝贵经验。

 

    二、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丰富内涵

 

    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中华儿女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魄,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文化沃土,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根脉。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阳殷墟遗址时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落地生根,根本在于可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为相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重要内容,是中国人民长期生产生活中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在价值理想层面,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传统“大同”思想是互相融通的,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了深刻批判,他们设想在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这是中国古代先贤对理想社会愿景和国家治理目标的美好描绘。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历史上的仁人志士曾提出诸多治理理念与举措。在实践层面,马克思主义强调是实践的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强调的“知行合一”等是内在相通的。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实践观点。例如,荀子的“知之不若行之”,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知”与“行”不可分割,相互促进,最终构成了儒家修身治国的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同时也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所以,坚持什么样的立场,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遵循。

 

    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三、在坚持“两个结合”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肩负的使命任务艰巨繁重,面对的风险挑战复杂严峻,给我们党治国理政带来新的考验,也给理论创新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加自觉地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在“两个结合”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首先必须深刻理解把握并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好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尽管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国情没有变,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世情国情党情已发生极大变化,应该用发展的眼光。要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际,深入研究回答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实践新办法。

 

    要深入挖掘运用中华文化丰富宝藏,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通过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充分激发中华文化的内在生命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与时俱进,展现更加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四、把握和运用好“两个结合”的方法论,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报告用“六个必须坚持”进行概括和阐述,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精华,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具体实际治国理政的经验总结与智慧凝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也是“两个结合”的方法论,做到“六个必须坚持”是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

 

    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的实际在不断变化,做到“六个必须坚持”,就应该考虑当时的情况,考虑变化的实际,要因时而异,要有发展的眼光,克服静止的观点和僵化的观念,这是“两个结合”很重要的方法论。中国各地自然历史条件和经济发展情况不一样,做到“六个必须坚持”,就应该在考虑我国基本国情的情况下,时刻考虑各地方的实际,要因地而宜,要深入调研,听取当地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吸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全面深刻把握具体实际,这也是“两个结合”的重要方法论。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中华文明的肌体,植根中华文化沃土,以整体性、融通性、传统性的思维把握传统中国式现代中国的内在连续性,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赋予传统精神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中国幅员广阔,不同地方在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性的基础上,有不同的特色,要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挖掘地方文化,以各种方式展示地方文化,打造地方文化的体验场景,制作反映地方文化的创意产品,谋划好地方文化旅游路线,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增强文化自信,并推进地方各项事业的发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做出地方应有的贡献。

 

    (本文作者:陈高英,福州市政协常委,福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

附件下载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