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办好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
仓山区政协委员、福建百亨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傅家财,仓山区政协委员、福州鹏鸿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傅文森,仓山区政协委员、福州旭晟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立燕反映:把每年秋分节气设置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是既体现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关心重视,又蕴含着对优秀农耕文化传承发展的一个重要节日。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下称丰收节)即将于9月22日举办,适逢全国上下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精心办好今年丰收节意义重大。回顾前六个丰收节,各具特色,成效明显。但对比各地成功做法,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问题:
一是宣传面不够广,城乡群众参与率不高。“中国农民丰收节”与国庆节、中秋节的时间接近,但是节庆氛围远不如后者。如,福州城区各重要主干道以及东街口、宝龙广场等繁华商圈,很少有农民丰收节的宣传牌或滚动视频,无法增加市民的认识度,也无法吸引城市群众参加农民丰收节。
二是丰收节的主题不够鲜明突出,文化内涵没有挖掘。丰收节如何与国庆节、中秋节相呼应,如何办成欢庆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前置盛会,目前部署推动不够。现有的丰收节活动局限于组织各类表演、农产品展示促销等,没有对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利用,忽视了农民丰收节深层次的内涵和重要意义。我市各地还没有举办过农民丰收节的论坛或讲坛,对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的探讨停留在表面上。
三是商业化倾向偏浓,缺乏深度体验和融合创新。线下线上搭建各种销售农副产品平台,活跃城乡市场,增加农民收入是必要的。但大多数活动商业化过重,农耕文化展示较少,农事体验感较差。同时,一些乡村农耕场景、乡村博物馆、展览馆等的深层次作用发挥不够,掩盖了丰收节内涵和意义。
四是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引导力度不大、形式不够丰富。各地在开展丰收节中,只注重表面的娱乐性和观赏性,还没有从培养青少年一代的层面上去认识农耕文化对教育青少年学生的重要性。所以在举办农民丰收节过程中,青少年喜闻乐见有教育价值的活动项目不多,丰收节的重要意义和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还未植根于他们心中。
五是农耕文化与非遗文化创新融合项目不多,全社会参与气氛不够浓厚。比如福州茉莉花茶、闽剧艺术是福州土生土长的非遗文化。但丰收节中,两项非遗项目融合较少,表现农耕文化的闽剧创新剧目偏少。
为此,建议:
一、唱响新时代发展主旋律,切实提升丰收节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以“庆祝丰收、弘扬文化、振兴乡村、喜迎国庆”为主题,唱响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主旋律。宣传、农村农业、教育、文化、商贸等主管部门牵头,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引领作用,联合制作“中国农民丰收节”专题宣传节目和短视频,回顾总结历年丰收节的精彩片段,前瞻展示今年丰收节的特色项目,提前在黄金时段和重要媒介滚动播放,让城乡群众家喻户晓。制作一些特色宣传标语牌悬挂城乡主干道,营造节日丰收喜悦、吉祥安康气氛,以节日喜庆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
二、举办主旨论坛,推动传承优秀农耕文化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将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和歌颂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作为节日主线,贯穿庆丰收活动的始终。比如福州可以牵头举办“春华秋实话榕城?农民丰收节与乡村振兴”论坛,邀请专家学者共同总结回顾福州75年的农村发展变化,展望未来发展路径,助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现代化。各县(市)区立足实际、突出特色、挖掘资源、点燃亮点,推出丰富多彩、各有千秋的庆丰收活动。比如推出畲乡“庆丰收、话团结、共富裕”民族村庆丰收文化品牌,打造渔村自然风光+海味美食场景,创新农耕旅游+特色农产品展示项目,推出名镇名村农文旅相结合的特色旅游路线。注重寓教于乐,以古村、渔村、古寨、湖村、少数民族村庄等特色文化乡村为背景,以农民为主体,举办乡村农民晚会、农村趣味运动会、农事竞赛会等等,点燃乡村文化亮点。
三、用好特色载体,打造非遗文化与农耕文化创新融合的新标杆。以丰收节为契机,评选推出一批特色鲜明的农耕文化实践教育基地,引导城市人群下乡打卡。在丰收节那一周,鼓励和倡导中小学校开展农业主题实践活动,在体验传承农耕文化中培植热爱乡村、热爱农业、热爱农民的情感,提升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乡土情怀。发挥各地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和乡村博物馆在庆祝活动中的主场作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文艺汇演,以及展示农耕文化和特色农副产品,让城市游客就近体验“沉浸式”农事文化。引导乡村博物馆和展览馆挖掘当地乡土文化内涵,汇集散落在乡间农舍的农耕物件和乡土民俗故事,开展公益性展出活动。
四、开展惠农、助农、爱农活动,为农民办实事好事。以丰收节为契机,组织党政部门和社会力量赴农村开展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爱心义诊、科技帮扶、法律咨询、济困助贫等活动。引导市场力量积极参与,推介农业品牌产品,搭建线上线下销售平台,让农民得实惠、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