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胞台属来榕工作生活的“毛细血管”亟待进一步畅通
福州市政协常委、台盟中央生态环境专委会委员、台盟福州市委副主委、福建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戴雯,晋安区政协副主席林华,晋安区政协委员、区委台港澳办主任、区委统战部部务会议成员刘昌盛,晋安区政协委员、福州市曼丹职业培训学校校长郑晓琦反映: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以来,部省地联动、协同推进示范区建设已经形成热潮。但当前,台胞台属赴大陆工作、生活、学习还存在着一些具体问题:
一是对台政务服务平台尚未统一建立,不能实现政策一站式咨询办理。一方面由于台湾民进党意识形态控等原因,台胞台属对大陆特别是福建所给的惠台政策了解的渠道、平台不够,另一方面,惠台政策如来闽投资、就业、人才、公租房补贴等政策涉及多部门,需要提供的材料等需要对口部门一一把关阐释。让初次来大陆的台胞台属望而却步。如近年来,福建省实施台湾教师入闽工程,福建高校累计引进台湾教师1187人次,为推动两岸教育融合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针对首次来闽的台籍教师住房补助怎么申请,跑哪些部门等,一些台籍及统战人士知道的不够多,台办等部门了解的也不充分。又如,随团来闽考察商务、求职的,头三个月想申请公租房或者住房补贴的,但不知道哪有台胞公寓,要怎么申请等等。
二是移动支付壁垒亟待突破,台胞台属消费难题未解。在祖国大陆,以扫码支付为代表的移动支付早已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支付方式,这对于国人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但来大陆的台胞台属在进行消费、出行、购票时,常常因为银行卡没有绑定支付宝、微信等,无法进行消费。大陆日常商家以及滴滴出行司机等,很少配备有POS机等刷卡设备,导致一些首次来闽来榕台胞台属“花钱难”,一定程度引发他们的各种抱怨。
三是涉台信息内部共享面窄,不利于扩大统一战线交流面。当前,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士、工商联和人民团体、海外侨团等人士在做台胞台属工作,需要了解涉台有关政策。由于各部门系统一直各自为政、彼此独立运行,无法协调实现各方系统全方位的互通互联、数据共享和自由流转,政协委员等统一战线人士难以及时掌握相关政策,往往需要多头跑、多次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牵线搭桥”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为此,建议:
一、建立台胞台企综合服务平台,着力打造台胞台企来榕办事第一站。依托各级行政服务中心或在福州市台胞集中居住的晋安区试点,设立台胞台企综合服务窗口,推出惠台审批服务事项“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机制,设立统一的对外咨询服务热线,建设起线下到线上的便捷服务台胞台属平台,努力实现台胞群众办事在“最多跑一趟”的基础上还可“最多跑一窗”。如按照“一窗式”要求,将台胞台属赴大陆及今后学习生活遇到的内容及公共服务、便民服务事项以及优惠政策,分类划分,形成了“综窗+专窗”的受理体系,整合邮政速递EMS资源,为台胞台属提供邮寄服务,着力把台胞台企综合服务平台打造为台胞台企来闽办事第一站。
二、打通台胞台属移动支付壁垒,便利境外人员来闽消费。2023年12月末,为了解决境外人士来华支付不便的问题,央行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了专项工作机制,制定了“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的解决方案。福州可发挥“数字福州”的先行优势,针对跨境支付信息堵点“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努力打破政府部门、支付机构、银行机构间的“信息孤岛”,在保障数据安全的情况下向企业提供信息接口,便利台胞台属和其他外籍人士的移动支付。积极探索推出更多更加友好更加安全的移动支付产品和服务,如简化注册和登录流程,提供多语言支持,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积极探索技术迭代回应技术升级后的遗留问题,为台胞台属和其他境外人员提供便捷的移动支付渠道。例如,推行可以采用集刷卡和扫码于一体的新一代POS机、推进移动支付平台二维码互认等技术手段,方便台胞台属和外籍人士适应国内的移动支付。还可以探索与国际银行卡组织进行合作,研判台胞台属和外籍人士在其本地的信用情况,进而相应地赋予他们在福州进行移动信用支付的准入资格。
三、加强对台政策宣传解读,畅通台胞意见反馈渠道。持续深化对线上线下对台政策宣传服务工作,为各界人士、台胞台属了解政策落实落地“清单式”服务提供便捷服务。不定期搭建统一战线人士知情明政平台,及时通报相关的对台惠台方针政策,广泛调动各级人大、政协、民主党派、工商联和人民团体、海外侨团、涉台研究智库成员的积极作用,及时回应、“马上就办”台胞台属的呼声,加快共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