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鱼丸”品牌故事 文化赋能福州鱼丸产业高质量发展
福州市政协特约信息员、农工党党员、福州市科协学会部部长游红梅,福州市水产学会理事长、海洋与渔业技术中心副主任杨铭反映:福州鱼丸作为福州传统地方特色名菜已有近2000年历史,是闽都文化、闽菜文化、福文化、“海上福州”的一张名片,也是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秉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建设“海上福州”的发展理念,扶持福州鱼丸产业发展,着力打造福州鱼丸品牌文化,取得明显成效。2021年福州鱼丸实现产量21.91万吨,产值达68.09亿元,年销售额约达80亿元,约占全国50%市场份额。但福州鱼丸品牌文化创建还存在诸多不足:
一是“金字招牌”文化内涵不高。相较于产业规模,福州鱼丸品牌建设程度比较薄弱,缺少品牌文化底蕴深厚的“领头羊”企业;福州鱼丸已成功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申报省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尚有较大差距;地理标志商标的合法合规使用及转移步伐不尽理想,难以形成品牌文化市场效益。
二是“团体标准”落地不尽理想。福建省食品工业协会团体标准《福州鱼丸》,对鱼丸的制作原辅料、卫生、标签标志、运输贮存等提出规范要求,但在鱼丸的保质、保量、包装、贮存等方面的品牌效应监管落地不足,不利于弘扬福州鱼丸品牌文化。
三是鱼丸品牌与福州文化融合度不高。在各旅游景区文化旅游的推介上,基本与福州鱼丸品牌无缘。在国内外美食文化推介中,福州鱼丸仅被列为“小吃类”而不被作为“美食类”推介。福州鱼丸品牌在县域文化中边缘化,目前仅在福州城区、连江、长乐的县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在其他县(市)基本上被边缘化。
四是鱼丸品牌的宣传推广有待提升。一是公共场所展示推广率不高。如旅游景点、车站码头、高速机场的营销推广与门店网点偏少,品牌鱼丸销量偏弱;二是文旅资源打卡率不高。如福州鱼丸文化展馆和福州鱼丸博物馆尚未成为文旅打卡点,向外来游客品牌推介宣传不足,观光游客偏少;三是商业性品牌广告偏弱。在重要交通枢纽的灯箱、座椅头片等外,福州鱼丸品牌广告投放不足,利用电视、电台、微信、抖音等宣传尚未全方位拓开。
为此,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和引导作用,全方位打响鱼丸品牌。一是强化福州鱼丸品牌文化的顶层设计,将其纳入福州大文化建设和文化旅游发展、福建美食文化大盘系列,持续引领福州鱼丸品牌培育;二是加强对外宣传促销,支持福州鱼丸申报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省、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提升福州鱼丸品牌效应;三是强化专项支持,在传统工艺创新、特色产品创新、拓展企业生产规模、培养专业人才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实质性支持;四是强化产品质量赋能,推行鱼丸质量标准化管理,健全鱼丸质量监测体系,擦亮鱼丸质量品牌。
二、文化赋能提升福州鱼丸知名度。一是加强福州鱼丸地理标志转移授权落地,鼓励企业积极合法合规地使用地理标志商标,做大福州鱼丸的公共品牌价值;二是营造福州鱼丸本土餐饮文化氛围,支持福州鱼丸制作技艺传承与保护,保留福州传统风味的本土特色;三是做强大众鱼丸文化体验店,形成品牌示范与体验互动,推进品牌与产业同频共振。
三、推进“吃小吃”到“吃文化”的转变。一是借鉴“沙县小吃店”发展模式,推进全国统一标准的福州鱼丸小吃店走出福州,走向全国;二是讲好“福州鱼丸”故事,依托福州鱼丸文化展馆和福州鱼丸博物馆,大力宣传福州鱼丸的前世今生和历史文化,把福州鱼丸推向中央与省外宣传媒体的美食文化专题宣传系列;三是不断研发各类特色福州鱼丸,构建“福州鱼丸+”科研开发产品新矩阵。
四、开展立体式的品牌营销。一是持续深化福州鱼丸系列节庆活动。依托海峡(福州)渔业周、农民丰收节等重要展会、节庆平台,举办福州鱼丸节、福州鱼丸大赛,持续提升福州鱼丸市场热度;二是全方位提升公共品牌宣传。在福州机场、火车站、地铁等重要交通枢纽的灯箱、座椅头片等大量投放福州鱼丸广告。争取到高铁沪深线动车头片、福州站出站通道、厦航飞机等平台投放福州鱼丸广告;三是加大福州鱼丸专项营销宣传。建设福州鱼丸电商产业园,全面上线福州鱼丸;依托“快递+鱼丸”金牌项目,绘制福州鱼丸快递销售动态地图,从线上平台、线下实体企业两方面扩展福州鱼丸市场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