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政协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各专委会>调研室工作>社情民意

打通急救堵点 提升医疗急救服务质量

发布时间:2022-06-21 信息来源: 市政协 字号:【

  福州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市委副主委、马尾区医院副院长易汀宜,马尾区政协委员、致公党党员刘冀反映:当前,我市各大医院普遍存在急诊科过度拥挤、急诊滞留时间长等问题,有时还会出现120急救转运病人得不到及时救治等现象。究其原因:一是院前、院内信息不畅。院前120急救与入院急诊分属相互独立的系统,缺乏统一指挥调度,经常出现信息共享不足、衔接不畅等问题。大多数医院都存在院前、急诊、ICU等急救相关部门医师反复多次重新熟悉病情、讨论急救方案,耽误宝贵黄金急救时间等现象。二是基层特别是二级医院急救医务人员不足。承担县区基层急救工作的主要是二级医院,他们普遍缺少专业急救团队,广泛存在由院内各科室轮流承担院前急救、急诊值班任务的现象。既加重了普通科室医生的日常负担,也影响急救质量。三是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程度不高。当前,能熟练掌握急救知识及技能的大都是从事医学领域相关工作的人群,普通群众普遍缺乏科学急救的知识和技能,面对周边突发院前急救需求,往往难以应付。比如,面对心血管疾病突发,自动体外除颤仪作为有效应对心脏骤停等的急救设备,一方面,尚未在我市机场、地铁站、高铁站、火车站、学校等人口密集度高的公共场所实现全覆盖。另一方面,即便是在部分配备了AED的公共场所,也由于AED使用知识普及力度不够,往往无法得到正确使用,达不到及时有效救治患者目的。

     与之相较,国内部分城市及国外发达国家的许多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一是国内各地均积极构建绿色通道,打通院前、院内急救堵点,提高院前急救和入院抢救效率。比如,浙江省湖州市急救中心,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前将患者个人信息和病情状况远程输送到医院的数字化平台,病人的建卡、挂号、病情信息录入等流程被提前到救护车上,实现病人一上救护车就完成挂号,一到医院就可以接受治疗。北京市朝阳医院针对心梗患者,与120急救合作,共同组建区域协同胸痛救助网,病人在拨打120后,急救大夫和院内胸痛中心就开始密切协作,启动院前准备和药物干预。二是西方发达国家均十分重视急救专业人才培养。美国不仅拥有完整的急救知识技能培训体系,还设有标准的急救技能考核标准;法国的院前急救人员中全科医生占40%;德国的院前急救主要依靠有急救资格证的医生实行。三是大多数发达国家拥有较好的群众医疗急救知识普及体系。在美国,AED不仅被设置在公共生活区域,而且几乎每户居民家中都配有简单的AED,同时美国鼓励群众参加“第一目击者认证考试”,来提高急救应急知识。法国专门将急救知识与技能列入规定考试与考核中。澳大利亚近80%的人参加过急救培训,急救持证率达28%。

  为此,建议充分借鉴国内外经验,尽快打通急救医疗堵点,全面提升急救效率,确保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一、构建一体化救治模式,打通科室环节堵点。重点加强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有效衔接,推动“院前急救-院内急诊-ICU救治”等各环节,纳入同一指挥协作体系,实现统一组织管理、人员配备、设备配置。

  二、加快急诊与院前急救大平台建设,打通院前与院内信息堵点。利用“数字福州”建设成果,通过大数据、信息化手段,建设院前救护车及院内急诊救治远程终端的信息交互平台,实现院前120急救与院内急诊、ICU等信息共享,推动院内医疗资源提前介入院前急救。通过信息交互平台,实现“从呼叫第一时刻”开始,院内各专科、急诊与院前120急救充分融合,第一时间运用“互联网+急诊”模式进入远程救治,切实提升院前急救和入院急诊效率。

  三、重视专业急救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建议推动医学院校增设急诊医学专业,培养急救专业人员,完善急诊医学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培养体系,提升急诊从业人员素质,提升急诊领域科研水准。同时在就业、薪酬待遇、职称评聘等方面予以大力倾斜,缓解各医院急诊科难招人,难留人的困境。

  四、重视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推动在大、中、小学开设急救知识与技能的相关课程,定期组织理论知识与急救技能的考试考核。据统计,我国在校大学生有3000万人,如果这些大学生都经过培训,作为拥有急救技能资质的人员将是一支很好的急救储备队伍。此外,还应增设政府公务员、物业及公共场所管理人员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程度。 

附件下载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