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冷冻食品保质期漏洞的几点建议
鼓楼区政协常委、民革福州市委委员邵微伟反映:冷藏冷冻食品监管关系百姓健康,3月23日,我市马尾名成冷链物流交易中心的一家冷冻肉配送企业,将大批篡改了产品日期的过期冷冻肉配送给多家大型超市、单位食堂,遭到暗访曝光后,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快速介入调查,查封19.76吨问题冷冻肉。虽然经营者的自查、自纠和自律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但是普遍存在的冷藏冷冻食品保质期问题也要引起重视。一是保质期冷藏冷冻食品的二次加工缺乏监管。许多即将到期或已过期的冷藏冷冻食品,作为低价原料经食品加工经营者再油炸、红烧等二次加工后做成快餐、预包装食品等,其标识的保质期让人无法信任。二是流通渠道保质期监控过于苛刻。在正常的批发、零售流通中,越是接近保质期限的食品越难以售出。据了解,超市允许验收、上架销售的冷藏冷冻食品一般在保质期的1/3时间内,若发现保质期超过2/3的,超市会直接退还给供货商或提前做降价促销处理。为此,建议:
一、引入报备检测机制。针对接近保质期的冷藏冷冻食品,除了降价促销外,如果能通过科学、正规的工艺技术延长售卖期,可有效杜绝“篡改生产日期”行为。对于符合食品冷藏冷冻温度要求与管理规范的企业,可向监管部门报备即将过期的冷藏冷冻食品,经专业检测机构抽检和检验合格的,会同标准制定部门结合保藏实验结果确定是否适当延长保质期(或改称为可食用期、可售卖期),并贴上报备标识进行销售。以此类推,同批次产品延长的保质期将至,可再次报备,经抽检和保藏实验合格可继续延期,最多延期不超过12个月,达到与国外产品相同保质期。保质期短的冷藏冷冻企业推动商品的周转以及管理库存等成本会增加很多,延长售卖期有利于找到合适的客户,按照合理的价格销售。
二、强化可追溯监管。要对延长了售卖期的冷藏冷冻食品进行可追溯的监管。严格审查所有延期的证明材料,对管理、技术等水平达不到的,最终责任则由企业自己承担。同时,对接近保质期限(或通过报备检测)的冷藏冷冻食品用做原料二次生产加工的,要实行可追溯监管。接近保质期限的冷藏冷冻食品,原料保质期会对食品品质产生明显影响,以此为原料加工而成的食品的保质期,严格实行可追溯监管。
三、打造大数据智慧监管。建立全市食品安全监管一张网,加强大数据采集、开放、分析应用,加快大数据智慧监管的构建,加强对冷藏冷冻食品的采购、库存、销售等数据跟踪,加强对冷藏冷冻食品市场环境的监测分析、预测预警,提高市场监管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时效性。